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800字 > 手机访问:m.u522.com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4年08月17日
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相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是的,就这样。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天都可以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不用在意跳的是否优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尽管把自己的快乐或不快全随着汗水发泄出来,跳的筋疲力尽,再美美的睡个觉。难道这还不是美好的一天吗?
因为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能力。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不过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间,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么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最后,他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走了。走的那样地令人心痛,令人无法说出再见。我相信他是有意这么做的,他不想有凄惨的时刻,不想让人看见他断气的情形从而抹不去这可怕的记忆。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他安宁地活着。我仍然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而这门课,还在继续
在这即将入秋的时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一个着实让我敬佩的人。当枫叶开始变得火红,随风盘旋的时候,我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像火红的枫叶一样,燃尽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点燃了我虔诚的心。
篇二: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
生命的巅峰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
篇三:《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向莫里老师致敬
 ;
这本书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78岁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1994年患了一种不治之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这种病从脚开始慢慢硬化死亡,直到全身,时间大约是1年时间。也就是说,他在一年当中将会看着自己慢慢死掉。一个被宣判了死刑的老人,在临死之前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莫里没有像其他病人那样住在医院里,在家人的照顾下度过余生,他选择了继续做老师,虽然学生只有一个,虽然卧室充当教室,在他缠绵病榻14周的时间里,莫里与他早年最得意的学生,现在的专栏作家米奇相约,每周二上课一次,讨论生活的意义。在14节课中,他们讨论了有关世界、遗憾、死亡、家庭、衰老、婚姻、原谅、死亡等内容,最后一节课很简单,只有几句话,毕业典礼是葬礼。老师死后,米奇将听课笔记连缀成了这本书,冠名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这本薄薄的小书,我连读了几遍。这是我所读书籍中遍数最多的。一是很薄,不用多长时间就能读一遍,再就是越读我越对莫里熟悉、亲切、敬佩,这几天,眼前会经常出现莫里跟米奇上课时的情景,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讲出莫里的故事,莫里的话。莫里老人成了我最尊敬的老师。
一、我尊敬这位老人,先是因为他的健康心态
老人几乎是看着自己的身体一点点衰亡的,今天这儿不行了,明天哪里又衰竭了。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然而莫里怎么对待的呢?
他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他是那样强烈。对于别人的照顾,他开始也觉得不方便,特别是作为一位绅士,最不愿意接受的暴漏,比方说别人替他翻身、擦屁股,但很快又释然了。
他说:我感受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
我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他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悲剧,可贵的是,作为教师,他把自己的这种理解又上升为课程,他对学生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心害怕,却又拒绝不了他,还会有幸福吗?
他由此得出结论: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老头时,我乐于作个聪明的老头。
最令我感动是,临近死亡的前几天,他还调皮地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能有这样一种心胸接受死亡,莫里老人的解释就是: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二、我尊敬这位老人,还在于他对于美国文化的反思
当他乐滋滋的体验死亡的时候,他还觉得有必要把他发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告诉学生和社会。他发现了什么呢?
老人说:我们的文化不是鼓励人们思考重大的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琐事。上学、就业、升迁、贷款、买车、买房、装修,大家像马拉松一样为了这些琐事跑的气喘吁吁,劳累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老人认为这种文化是美国教育文化的主要弊病。
丢弃这种文化,躲避不是办法,而应该建立自己的文化。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呢?莫里认为,人活着就要弄明白人真正需要什么?
临终前几天,他思考了一个人最低的需要和最高的需要。他说,如果他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会做些什么?
他想来想去,觉得最满意的安排就是这样的:
早晨起来,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早餐,然后去游泳,中午,请一两个朋友们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最喜欢吃的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
这就是老人梦幻中的一天,学生很惊讶,我们也很惊讶。梦幻的24小事居然仅仅简单!
三、老人最让我尊敬的,是他博大的胸怀
学生米奇不止一次的发现,原来为了分散他的病痛而让他看新闻,而他却突然扭过头去,为新闻中半个地球之外的人在悄悄流泪。床边的人在为他的病痛难过,他却因此想到了世界上比他更痛苦的人。
学生问他:你这样受罪,你为什么还要去关心别人?
老人说: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仍像以前那样健康。
所以,老人在他的课程里一遍遍艰难地重申: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人,并去接受。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没有了爱,我们变成了扯断翅膀的小鸟。
老人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微弱的力量设计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课程,他把自己当标本,边讲解,边洗涤,边解刨。
他的家,他的卧室,成了充满爱,传播爱的课堂。
临死前,他为自己拟定了碑文:一个终身的教师。是的,他当之无愧这样的称号,他讲了一辈子的课,最后一课有关人生!他已经在碑文下休息,但是他的课堂留了下来,不仅留在了美国,也延伸到了中国。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值得所有教师敬佩的老师!
向莫里老师致敬!
 ;
篇三:《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临放寒假前,办公室一个要好的同事找了一本书让我看,并说:这本书挺好。于是我把书接过放进包中。
随着春节假期的开始,自己为筹备年货、置办孩子新衣等家庭琐事忙得不可开交(自己也懒,给自己找理由)。看书一事已抛九霄云外。终于,亲戚串完了,松了口气,可以干点自己想干的事了。可人一旦懒散起来,很难把心收回。于是强迫自己,初六开始看书,必须看书!
初六,自己极不情愿打开书看了起来,却不知这一看竟从中午一点看到下午五点左右。书很精彩,让自己感触颇多。于是初七忙完琐事后又迫不及待地看起书来,边看边把感受较深的地方画下来,抄下来。
这本书讲了美国的一名社会学教授莫里,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则是藏礼。老师谢世时,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同样也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开始思考人生,并从中反省自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面对生命。
在莫里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给这位学生上了十四节课,课的内容是: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三个星期二谈论遗憾;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第五个星期二谈论家庭;第六个星期二谈论感情;第七个星期二谈论对衰老的恐惧;第八个星期二谈论金钱;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个星期二谈论婚姻;第十一个星期二谈论我们的文化;第十二个星期二谈论原谅;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第十四个星期二道别。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目睹了疾病带给莫里的一切痛苦,但深深震撼我的是莫里的乐观、豁达、对事业的挚爱、对社会的奉献、对生命的诠释,对后人的人生指引。这不愧是一位终生的教师。下面就将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几点粗略感悟呈现如下:见谅见谅!
一、关于家庭
莫里在患了绝症以后,妻子总是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儿子们总是抽空来陪他,鼓励他。(他不希望孩子们放弃自己的工作专门陪他,他不愿因自己影响到孩子们。)让他拥有了死时的安宁与宽慰。
莫里说:假设我离了婚,或一个人生活,或没有孩子。这疾病我所经受的这种疾病就会更加难以忍受。(莫里得的是肌肉萎缩症,从腿部开始肌肉萎缩,萎缩部位慢慢失去知觉。这种肌肉萎缩会一直发展,从腿部到腰部到胸部,最后到肺,直至停止呼吸。在病情的发展中,莫里经受着腿部僵硬、腰部僵硬、胳膊僵硬、脸部僵硬,嘴巴僵硬,甚至全身僵硬的痛苦折磨。)我不敢肯定我是否应付得了它。当然,会有人来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们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着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守护着你,我称家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读到这里我更体会家的重要。对家和万事兴家是温馨的港湾等说法有了更深的感悟。
记得前几年因小姑子一家结婚后一直没搬出去住,大家住在一起。这件事常常让我心生烦闷。于是和婆婆、小姑之间就有了一次次没有硝烟的战争。家已是战争的导火索,让我畏惧,让我心凉。整天心力憔悴,更无精力投入工作。可谓家庭、婚姻、工作团团糟。
现在看开了许多,改变了许多,家庭也温暖和睦了。我和爱人的工作也都大有长进。家是一个支撑,家是一个保护伞,家更是一个后备军。
现在每当同事因家庭琐事而生气时,我总是开导她。家离不开尊重、离不开理解、离不开包容,更离不开信任。莫里让我对家爱得更深。
二、关于婚姻
谈完家庭,我想要说说婚姻,因为婚姻与家庭息息相关。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理解婚姻。80、90后的年轻人,要么过于自私而无法和别人建立真诚的恋爱关系;要么轻率地走进婚姻殿堂,然后六个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来。60、70代的人们,又有多少人在无奈的维持婚姻,因为不信任、因为金钱等,婚姻已危在旦夕。
我们好多爱人并不清楚要从伴侣那儿得到什么,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无法认清又如何去认识我们要嫁娶的人呢?又如何去协助我们最爱的人去获得更高的人生追求呢?
其实爱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婚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婚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很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
我见过这样一对小夫妻,有二十七八的年龄,可以说郎才女貌,家庭殷实。按理说应该过得比较幸福。可因为女方的猜疑,胡搅蛮缠,两人总是吵架。日子过得不像日子,家过得不像家。的确,在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太多。好多女性朋友不相信爱人,总想把另一半拴在自己身边,这样才算安宁。可殊不知,男人需要的是自由,是让家庭幸福的不懈奋斗,他们需要时间去打拼。
由此我想到了男人就像风筝这句话。风筝总向往自由,飞得越高越好。而放线的人就像我们的女性朋友,要么不敢放得太长,害怕风筝飞走;要么放高风筝以后扯得紧紧的,想紧紧控制住风筝。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前者影响男人奋斗的脚步,后者成了勒拌男人奋斗的绳索。我前几天才去放过风筝,发现怎样放风筝能放的高而毫不费力。首先要把风筝放得足够高,待风筝稳定后,线再放松一些,过一会儿还要时不时扯扯线。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分风筝飞得再高些,还会提醒风筝不要偏离方向。而女人管男人就像这放风筝,把握得好会双赢,否则双方都会受伤害。
相信男人,给他们空间;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信任,还时不时地提醒他们。这样我们收获的是婚姻的幸福。婚姻只有两种选择:相爱或死亡。
三、关于对衰老的恐惧
说到这个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恐惧,我也不例外。
三十好几的女人了,每天依然驻足镜前;每天依然在衣橱里翻找衣服;每天依然羡慕年轻的女孩原因何在?臭美。想依然年轻漂亮。残忍地说:想永留青春,不想变老。这是很多人的通病,特别是女人。
而莫里对衰老有着乐观的理解,莫里认为,人为什么害怕衰老?
因为生活的不满足,生活的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如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我不想回到从前,因为那时我们单纯;我们幼稚;我们不谙世事;我们醒悟不了工作的含义;我们不懂人情的珍贵等等。而这些改变,这些所得,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就如莫里所说:如果你一直不愿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我们每个人都羡慕年轻人,但关键是我们得接受现状并自得其乐。因为年轻的好时光我们也经历过。
衰老并不等于衰败。衰老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我们养育子女;我们工作出色;我们帮助别人;我们奉献自己等等。这样我们就不再对衰老恐惧,而会慢慢的乐于接受。就像死亡一样,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从掌控。
人这一辈子,活着不容易,那就少给自己一些过不去,充实而幸福的老去。
读了这本书,自己的思想又充实了许多,而莫里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心中,照亮自己,让自己立志成为像莫里一样的教师一位终生的教师!
篇四: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
这本书是讲人生的,或者说是一位老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那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交付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该书已译成中文。
这门课的内容有:世界、遗憾、死亡、对衰老的恐惧、家庭、金钱、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对待病痛、衰老、年龄、死亡的心态及有关的论述对我们年长者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关注更多一些,他乐观平和的心态和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我感到很受启迪。
莫里老人得的绝症,他是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助,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得不便,但很快又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wwW.u522.com,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应该懂得一个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会要变老的。是啊!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意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学生问他你从来没有害怕变老?莫里说:我乐于接受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学生问: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总说我愿意变得年轻?莫里说: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满足,生活得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生活的意义,你就不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所以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样看待死亡呢?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是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他还说: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他还设想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突然一句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
我所以摘录以上莫里老人的话,是读后我感到颇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乐观平和的心态,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悲剧。
日过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龄过五就进入下一个整数,再过几天就是我七十五周岁生日了,过了生日就向八十迈进了。当我五六十岁时,还觉得七老八十离我还远,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员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问怎么会这样?倒不是我心态年轻,而是感到时光过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过去了。有人说要忘记年龄,其实不可能,每年家人为你过生日自然记起年龄,每天日出日落就是时光的流逝。莫里老人还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讲和,活的豁达些,少操闲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为子孙留下什么,最近看电视剧蜗居,李老太太为给孙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没什么留的,所以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乐,少找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过平常日子,每天看到太阳升起,高高兴兴的迎来新的一天,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余年。
 ;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