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心得 > 手机访问:m.u522.com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4年08月17日
决不辜负春天
春寒料峭的午后,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将灵魂覆盖。他的画有田园牧歌的意境,流淌诗一样的哀愁。
那幅画就是《晚钟》,一对贫穷的夫妻,在田间劳作。黄昏时,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身影,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他们脚下竹篮里放着刚挖出的土豆。此时,远处教堂里悠扬的钟声敲响了……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女人合掌祈祷,男人脱下帽子,神情无比虔诚。此时,暮色苍茫,大地平静,灵魂安详。他们祈祷什么?祈祷大地给予贫寒的他们一点点生之温暖。如米勒一样贫穷的农人,祈祷孩子健康,能吃饱饭,哪怕每顿饭能吃上这些土豆……
悲从何处来,都从他的心底而来。浓郁的伤感弥漫在他的画里,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一般柔软。我恍然明白,宁静和悲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在他的心里。
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他的画笔只为纯朴、勤劳的农民而画。后来,他成为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将一生的光阴执着于绘画,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
然而,贫穷和饥饿一生困扰着他。有时,他的一张素描只能为孩子换来一双鞋子。为了把食物留给孩子们,有一次,他整整两天没吃东西。朋友送来政府的救济品和钱时,他对妻子说:“我买点木柴回来……我太冷了。”
漫长的一生,他的画一直不被主流画派认可,那些学院派画家讥笑他的画——简直土得掉渣。直到1867年,在他人生的暮年,他的画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人间得失,悲喜转换。可是,米勒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
几年后,61岁的米勒病逝于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而后,法国为购回那幅《晚钟》,竟花了80多万法郎。如今,他的画已成了无价之宝。画家生前的孤苦凄凉和身后的光荣敬仰是多么不相称。他一生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在寒冷荒凉的人世间苦苦跋涉,处处碰壁,步履艰难,他的才情和智慧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是否,命运常常让一位天才饱受生之苦难?
不论生活给予什么,他却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读着那句话,我凝视窗外,早春时节,窗外的玉兰树已开了两朵雪白的花朵,春寒中默默不语,笑意盈盈。因为它有另一个美好的名字——深山含笑。我心里默颂那句话,心底泛起层层的涟漪。
米勒的妻子卡特琳娜·勒梅尔一直支撑着他,共担苦难,忠贞不渝,做他苦难生活中温暖的伴侣。他们一起抚养了九个孩子。他的妻子几乎就是那幅《喂食》中那位年轻的母亲。一身布衣的母亲坐在木凳上,手里端着碗,给孩子们喂饭。三个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门槛上, 大约只有三四岁,一个个仰起头,张着嘴,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母亲专注的神情,如一只辛劳的母鸟喂养她的孩子。孩子可爱极了,给母亲一张花儿般的笑脸。也只有一张张笑脸,才是贫寒生活给予母亲的一缕欢颜。年幼的她们不懂得母亲内心的煎熬,不懂得父亲为生活所受的挣扎和艰难。不远处,破旧的石屋的尽头就是田地,父亲正在田里耕耘,挥汗如雨……
母亲的脚下卧着一只猫,墙根儿下一只母鸡在觅食……此时,微风拂过母亲鬓角的秀发,枝头的小鸟在风里睡着了……原来,世间一派安宁祥和,岁月静好,都在母亲的一粥一饭里,都在米勒的画里。
看着那幅画,童年的光阴一瞬间将我唤醒。铺满阳光的小院儿里,祖母坐在木凳上给我和妹妹喂饭。我们仰着头,一口一口吃着香甜的小米粥。春天的风吹过故乡的原野,麦浪返青,桃花遍野,柳丝如烟……
其实,养育我们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母亲熬出金黄的小米粥。就如同滋养我们心灵的就是米勒朴素,圣洁,悲悯,宁静的画卷,因为那些画和大地息息相关,和生命紧紧相依,和你我的灵魂相连。
喜欢他的那一幅《拾穗》。秋天的原野,麦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黄的麦地有三位拾穗的妇女,她们分别戴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头巾。她们弯下腰,低着头,虔诚地拾着麦穗。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圣洁的氛围中,展现给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意境。
她们身后是金灿灿的麦垛。但是,堆积如山的麦垛几乎和三位拾穗的母亲毫不相干,那不是她们的粮食。她们只能俯身在土地上,细心地拾起零落的麦穗。也许,家里已经没粮食了,幼小的孩子还在饿肚子。戴着蓝头巾的母亲实在太累了,腰疼得直不起来,她一只手抚着腰,另一手拾麦穗,仿佛拾起苦涩岁月里一点点甜。她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
诗人写过: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不是吗?一粒米,一个麦穗,走过季节,养育苍生。雨雪烈日下,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是这样走过岁月,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依然心怀虔诚,欢喜和感恩。
米勒终身保持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泼洒对大地无限的眷恋,也表达着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深深的悲悯。只有赤子才深爱着土地和一生劳作的人们。
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
春风沉醉的夜,隔着漫漫岁月,我用手抚摸画家的画册,悲欣交集。此时,光阴是缓慢的,缓慢到我用一个春天读懂他的画,靠近他的灵魂。
有人说,历史如一棵洋葱,若一层层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是的,抚去光阴厚厚的尘埃,他的画人性自然,天性温暖,经得起岁月之手细细翻阅。因为,那些画一瞬间让人的内心如棉花般柔软和温暖。
生活的磨难没有给他的画带来多少寒意,更没有让米勒沉沦。相反,他的画着色柔和温暖,深情饱满,圣洁安详,土地和农人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里永恒的春天。因为,他从没有忽视春天。不论霜严雪寒,艺术带给他的竟然都是生命的暖意。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如今的我,何尝不是一个拾穗人?生活给予我的都是金黄的麦穗。似水流年里,所有的过往,疼痛,欢颜,悲伤,爱都是沉甸甸的麦穗。我以一支笔,俯身拾起它们。因为,我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
李娟散文作品《决不辜负春天》赏析
春寒料峭的午后,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将我的灵魂覆盖。他的画有田园牧歌的意境,流淌着诗一样的哀愁。
那幅画就是《晚钟》。一对贫穷的夫妻,在田间劳作。黄昏时,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身影,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他们脚下的竹篮里放着刚挖出的土豆。此时,远处教堂里的钟声悠扬响起……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女人合掌祈祷,男人脱下帽子,神情无比虔诚。此时,暮色苍茫,大地宁静,灵魂安详。他们在祈祷什么?祈祷大地给予贫寒的他们一点点生之温暖。如米勒一样贫穷的农人,祈祷孩子健康,能吃饱饭,哪怕每顿饭只能吃上这些土豆……悲从何处来,都从他的心底而来。浓郁的伤感弥漫在画中,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般柔软。我恍然大悟,宁静和悲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
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他的画笔只为纯朴、勤劳的农民而画。后来,他成为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将一生的光阴执着于绘画,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
然而,贫穷和饥饿一直困扰着他。有时,他的一张素描只能为孩子换来一双鞋子。为了把食物留给孩子们,有一次,他整整两天没吃东西。当朋友送来政府的救济品和钱时,他对妻子说:“买点木柴回来……我太冷了。”
漫长的一生,他的画一直不被主流画派认可,那些学院派画家讥笑他的画——简直土得掉渣。直到1867年,在他人生的暮年,他的画才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人间得失,悲喜转换。可是,米勒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
几年后,61岁的米勒病逝于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后来,法国为购回那幅《晚钟》,竟花了80多万法郎。如今,他的画已成了无价之宝。画家生前的孤苦凄凉和身后所获得的光荣敬仰是多么不相称!他一生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在寒冷荒凉的人世间苦苦跋涉,处处碰壁,步履艰难,他的才情和智慧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是否,命运常常让一位天才饱受生之苦难?
不论生活如何艰辛,他却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读着这句话,我凝视窗外,早春时节,窗外的玉兰树已开了两朵雪白的花朵,于春寒中默默不语,笑意盈盈,因为它有另一个美好的名字——深山含笑。我心里默诵这几个字,心底泛起层层涟漪。
米勒的妻子卡特琳娜·勒梅尔一直支持着他,与他共担苦难,对他忠贞不渝,是他苦难生活中温暖的伴侣。他们一起抚养了九个孩子,他的妻子几乎就是那幅《喂食》中的年轻母亲:一身布衣的母亲坐在木凳上,手里端着碗,给孩子们喂饭。三个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门槛上,一个个仰着头,张着嘴,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母亲专注而深情,如一只辛劳的母鸟喂养她的孩子。孩子们可爱极了,给母亲一张张花儿般的笑脸。也只有这一张张笑脸,才是贫寒生活给予母亲的一缕欢颜。年幼的孩子不懂母亲内心的煎熬,不懂父亲为生活所迫的挣扎和艰难。想必不远处,破旧石屋的尽头就是田地,父亲正在田里耕耘,挥汗如雨……母亲的脚下卧着一只猫,墙根处一只母鸡正在觅食……此时,微风拂过母亲鬓角的秀发,枝头的小鸟在风里睡着了……原来,世间一派安宁祥和,岁月静好,都在母亲的一粥一饭里,都在米勒的画里。
看着那幅画,童年的光阴一瞬间被唤醒。在铺满阳光的小院里,祖母坐在木凳上给我和妹妹喂饭。我们仰着头,一口一口吃着香甜的小米粥。春天的风吹过故乡的原野,麦浪返青,桃花遍野,柳丝如烟……其实,养育我们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母亲熬的金黄的小米粥。就如同滋养我们心灵的是米勒朴素、圣洁、悲悯、宁静的画卷,因为这些画和大地息息相关,和生命紧紧相依,和你我的灵魂相连。
喜欢他的那一幅《拾穗》。秋天的原野,麦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黄的麦地里有三位拾穗的妇女,她们分别戴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头巾。她们弯着腰,低着头,虔诚地拾着麦穗。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圣洁的氛围,展现给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意境。
她们身后是金灿灿的麦垛。戴着蓝头巾的母亲实在太累了,腰疼得直不起来,她一只手抚着腰,另一只手拾着麦穗,仿佛拾起苦涩岁月里的一点点甜。她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就像诗人写的: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不是吗?一粒米、一个麦穗,走过季节,滋养苍生。雨雪中,烈日下,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这样走过岁月。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依然心怀虔诚、欢喜和感恩。
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泼洒着对大地无限的眷恋,也表达着对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深深的悲悯。只有赤子,才能如此深爱着土地和一生劳作的人们。
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
春风沉醉的夜,隔着漫漫岁月,我用手抚摸着画册,悲欣交集。此时,光阴是缓慢的,缓慢到我用一个春天读懂他的画,靠近他的灵魂。
有人说,历史如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是的,抚去光阴厚厚的尘埃,他的画自然、温暖,经得起岁月之手细细翻阅。因为,那些画能让人的内心如棉花般柔软和温暖。
生活的磨难没有给他的画带来多少寒意,更没有让米勒沉沦。相反,他的画深情饱满,圣洁安详。土地和农人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里永恒的春天,因为,他从没有忽视过春天。不论霜严雪寒,艺术带给他的都是生命的暖意。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如今的我,何尝不是一个拾穗者?生活给予我的都是金黄的麦穗。似水流年里,所有的过往,疼痛、欢颜、悲伤、爱都是沉甸甸的麦穗。我以一支笔,俯身拾起它们。因为,我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
(选自《读者》2018年第15期)
1。文中米勒的三幅画给作者的总体感受是什么?三幅画又分别给作者什么样的不同感受?(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总体感受是静谧和悲悯。《晚钟》,宁静中的伤感;《喂食》,苦难中的温暖;《拾穗》,苦涩中的虔诚。
【试题分析】本文是作者对米勒的《晚钟》、《喂食》和《拾穗》三幅名画的鉴赏而形成的一片优美的散文,作者观察细致、体味深刻、想象丰富、描述生动。该题是要求对作者对三幅画的体味与感受进行概括,只要细致阅读文本,就不难概括:第一问答案就在第一段中,三幅画的感受概括要难一些,尤其是后面两幅,描述的较为分散,穿插的内容较多;还要注意抓住各幅画的给作者最主要的感受。如《晚钟》,抓住表达感受的“伤感”、“宁静”、“悲悯”等词语;《喂食》,抓住“苦难”、“温暖”、“安宁”、“祥和”等,《拾穗》中的“虔诚、欢喜和感恩”等。
2。结合全文,谈谈题目的内涵?(6分)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及“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参考答案】画作的内容都是表现贫苦而辛劳的农人不放弃播种希望的信念;米勒身处苦难依然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不放弃对生活、对土地、对农人的温暖的爱;作者在对米勒画作的欣赏中,坚定了自己的创作追求和热爱生活的美好信念。
【试题分析】题目是散文线索、内容、主题等的概括。散文围绕“决不辜负春天”的主题,选取了与土地、爱、坚守有关的《晚钟》《喂食》和《拾穗》三副画面,展现了画家一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展现了其“决不辜负春天”的坚定信念,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美好春天的追求。解答时要扣住“决不辜负春天”主要指向的是米勒,同时也指向自己。抓住文中“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我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等语句。
3。如何理解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答:
(2)历史如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答: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1)米勒的画是发自内心,饱含心血的,是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深情与敬畏,对农人的悲悯与热爱的艺术体现。欣赏者也必须怀有对大地的虔诚和敬意,才能与画作形成共鸣。
(2)米勒的一生充满悲辛,饱受生活磨难但没有沉沦,而且他的画作无论经过多少岁月依然能打动人心。
【试题分析】对这类题目,要抓住句子中往往的关键词语,答题时,要注意把握其内在涵义。第(1)句要围绕“而在心里”来阐释米勒画的特点,注意文中相关语句,如“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等。是呵,伟大的艺术、最美的瞬间、澄澈的理想、善良美好,对未来、对幸福的憧憬其实都在心里,只有心才是最好的摄影者与鉴赏家,只有用心去爱,用心去看,用心去做,才能创造经典。第(2)句是个比喻句,“流泪”的原因不仅仅是米勒苦难的人生,更是他的作品给人的感动。
4。“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8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参考答案】(1)米勒远去了,米勒的画依然给人以温暖的启迪,但作者对世人还有多少能读懂这样的画充满疑惑和担忧。
(2)[示例一]在当今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人们很难拥有这样一种宁静和悲悯的“向下”的眼和心,像米勒以大地和农人为主题这样的画作被欣赏恐怕已经成为奢望。
[示例二]对大地的眷恋,对底层人的悲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人类灵魂的底色,而米勒的画作正充分体现了以上三个方面,所以永远都会有这样的欣赏者。
【试题分析】引文共两句话,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肯定并赞颂了米勒画的价值,如中国的李、杜等诗人一样,他们的作品是“不朽”的。第二句是对现实的思考,这里的“欣赏画的眼和心”应该指的当今的人的“眼和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中人们对艺术的漠视和对物质的追求的情形的思考不忧虑。
第二问要求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针对第一句话,也可以针对第二句话,后者的难度要低些。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只要围绕话题说几句即可。其实,当年米勒不被理解,可是现在我们就能理解和接纳他吗?假如时光可以重来,是不是还会将他放逐在大地上和贫穷中呢?是否我们现在能够真正理解和珍惜他所描绘的那些美好呢?历史往往会重演,现实中的“米勒”何其多也。
【试题述评】文本的选择颇具匠心,该文原载《读者》2018年第15期,入选《2018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作者李娟,也是当今文坛较活跃的散文作家,是《读者》《格言》杂志签约作家,专栏作家。系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大量散文作品收录《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随笔年度佳作》以及中学生阅读选本;已出版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等。曾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孙犁文学奖”第一届散文大赛奖。
文本的写作内容较为特殊,文章以作者对米勒的三幅画的鉴赏为主题,有别于一般的写景或叙事写人的散文,这样,文本线索明晰,层次分明,便于阅读梳理。题目也是侧重于文本思想内容方面来设题,难度也不是很大。考生只要细读文本,并掌握一定的散文阅读测试的技巧,题目的解答也不是很困难的。
[优秀作品赏析:决不辜负春天
初中生优秀作品赏析:决不辜负春天
春寒料峭的午后,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将我的灵魂覆盖。他的画有田园牧歌的意境,流淌着诗一样的哀愁。(春天会给我们许多的想象,生机、空气、流水、活力、阳光、花儿,生机勃勃、百花齐放,一切都是全新的,一切都是鲜活的,一切都让我们流连忘返,只要稍一梳理,就会发现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风流人物描写春天的作不计其数,足见大家都对春天情有独钟……尽管这篇文字所展现一个“悲剧”,伟大的画家米勒一生穷困潦倒、落寞失意,可是他对艺术、对生活、对土地、对农人的爱却是最温暖的亮色,“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这是催人警醒的宣言,包含太多智慧,值得更多的人好好学习和反思,就像我们以前经常讲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宣言:“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活得更好,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同样从米勒的坚守中,可以得到许多教益。
这篇文字优美流畅,有诗歌一样纯净天然的意境,就像所解读的米勒的画:静谧、悠远、安详、唯美,只有胸中有大美、胸有中大爱、胸中有理想和阳光的人才会写出这样感人肺腑的文字。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般柔软。3个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门槛上,一个个仰着头,张着嘴,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母亲专注而深情,如一只辛劳的母鸟喂养她的孩子也只有这一张张笑脸,才是贫寒生活给予母亲的一缕欢颜。年幼的孩子不懂母亲内心的煎熬,不懂父亲为生活所迫的挣扎和艰难。原来,世间一派安宁祥和,岁月静好,都在母亲的一粥一饭里,都在米勒的画里。“是否,命运常常让一位天才饱受生之苦难?”这样的诘问和感叹深刻而无奈,常常令我们哑口无言,难以应答。
“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 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
“我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6。养成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的习惯,可以在临睡前换换脑筋,也可以是在午饭或者晚饭前,鲁迅老师早就告诉我们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所以不要抱怨。不要小看每天的30分钟,积累起来可是一笔巨额“投资”,一年下来就将是180多个小时,能极大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让你有足够的“米”下锅。可以阅读《读者。中学生版》,好的哲理小故事、优美语句、名人名言等都可以背诵下来,以备随时“调用”。建议周六、周末多读读中外名著,《鲁迅全集》也可一读,能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论辩、观察与反思能力,对于提高习作水平大有裨益。)
那幅画就是《晚钟》。一对贫穷的夫妻,在田间劳作。黄昏时,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身影,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他们脚下的竹篮里放着刚挖出的土豆。此时,远处教堂里的钟声悠扬响起……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女人合掌祈祷,男人脱下帽子,神情无比虔诚。此时,暮色苍茫,大地宁静,灵魂安详。他们在祈祷什么?祈祷大地给予贫寒的他们一点点生之温暖。如米勒一样贫穷的农人,祈祷孩子健康,能吃饱饭,哪怕每顿饭只能吃上这些土豆……悲从何处来,都从他的心底而来。浓郁的伤感弥漫在画中,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般柔软。我恍然大悟,宁静和悲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
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他的画笔只为纯朴、勤劳的农民而画。后来,他成为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将一生的光阴执着于绘画,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
然而,贫穷和饥饿一直困扰着他。有时,他的一张素描只能为孩子换来一双鞋子。为了把食物留给孩子们,有一次,他整整两天没吃东西。当朋友送来政府的救济品和钱时,他对妻子说:“买点木柴回来……我太冷了。”
漫长的一生,他的画一直不被主流画派认可,那些学院派画家讥笑他的画——简直土得掉渣。直到1867年,在他人生的暮年,他的画才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人间得失,悲喜转换。可是,米勒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
几年后,61岁的米勒病逝于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后来,法国为购回那幅《晚钟》,竟花了80多万法郎。如今,他的画已成了无价之宝。画家生前的孤苦凄凉和身后所获得的光荣敬仰是多么不相称!他一生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在寒冷荒凉的人世间苦苦跋涉,处处碰壁,步履艰难,他的才情和智慧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是否,命运常常让一位天才饱受生之苦难?
不论生活如何艰辛,他却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读着这句话,我凝视窗外,早春时节,窗外的玉兰树已开了两朵雪白的花朵,于春寒中默默不语,笑意盈盈,因为它有另一个美好的名字——深山含笑。我心里默诵这几个字,心
【陈海蓉】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
今天晴。今天是病休结束返回单位上班的第一天。清晨阳光明媚,我起了个大早,沐浴更衣,梳妆打扮,急急忙忙赶着去上班。刚准备出门,回屋照照镜子,发现头发梢有点乱,遂顺手想拿点护发精油或摩丝定定型,没想到忙乱中把旁边那瓶泡沫型的洗手液按压出来摸在头发上,等回过神来已打理完毕,自己不禁哑然失笑,狼狈不堪。回到办公室,依然是熟悉的气味,阳光很暖,海棠依旧,阳光上的玫瑰花争相绽放,虽然没有三个月前我在办公室时开得那么稠密、绚烂,但仍然很坚忍地开放着,我赶紧给它们浇水、剪枝以资鼓励。
清晨的阳光细密地洒在我的脸上、肩上,异常光明、温柔。我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先是和委领导及同事、朋友在微信里打声招呼,真诚地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然后和几位同事把近期的工作对了一遍。再是把“互联网直通车”群看一遍,今天的群里很热闹,随着双11的临近,各大电商纷纷在加紧备战,京东彭说:“立足自身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消费者送上每一份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就是我们电商人对十九大精神最好的诠释和贯彻。”苏宁周总说:“苏宁在五角场的无人店即将正式营业,实现全程刷脸进出和支付,全国双十一同步还有四家开业,都叫苏宁易购“biu”。”我说:“响应中央号召,发挥互联网+商务优势,“多、快、好、省”助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京东的初心,是我们电商人的中国梦。”值此双11前夕,我们知道沃尔玛、亚马逊、顺丰也都在积极准备,电商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下午回到家,天还未暗,我在客厅翻看今天医院拿回来的复查报告单,看到还有一个指标没有恢复,下阶段还要继续努力。深秋的夜晚,天气已明显转凉,遂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将我的灵魂覆盖。因为他的画有田园牧歌的意境,流淌着诗一样的哀愁。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他的画笔只为纯朴、勤劳的农民而画。后来,他成为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将一生的光阴执着于绘画,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我特别喜欢他这幅《拾穗》。秋天的原野,麦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黄的麦地里有三位拾穗的妇女,她们分别戴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头巾。她们弯着腰,低着头,虔诚地拾着麦穗。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圣洁的氛围,展现给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意境。她们身后是金灿灿的麦垛。戴着蓝头巾的母亲实在太累了,腰疼得直不起来,她一只手抚着腰,另一只手拾着麦穗,仿佛拾起苦涩岁月里的一点点甜。她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就像诗人写的: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不是吗?一粒米、一个麦穗,走过季节,滋养苍生。雨雪中,烈日下,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这样走过岁月。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依然心怀虔诚、欢喜和感恩。其实,养育我们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母亲熬的金黄的小麦粥。就如同滋养我们心灵的是米勒朴素、圣洁、悲悯、宁静的画卷,因为这些画和大地息息相关,和生命紧紧相依,和你我的灵魂相连。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泼洒着对大地无限的眷恋,也表达着对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深深的悲悯。只有赤子,才能如此深爱着土地和一生劳作的人们。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 “ 时节忽金秋,然而春天的灵魂,附在你我身上。”此时我又想到米勒,他的身上一定也有春天的灵魂附着。你看,不论生活如何艰辛,他却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读着这句话,我凝视窗外,深秋时节,窗外的芙蓉花已开了两朵雪白的花朵,于秋寒中默默不语,笑意盈盈,因为它有另一个美好的名字——拒霜花。当百花凋谢,芙蓉花却开得最艳丽。我心里默诵这几个字,心底泛起层层涟漪。秋风沉醉的夜,隔着漫漫岁月,我用手抚摸着画册,悲欣交集。此时,光阴是缓慢的,缓慢到我用一个秋天读懂他的画,靠近他的灵魂。有人说,历史如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是的,抚去光阴厚厚的尘埃,他的画自然、温暖,经得起岁月之手细细翻阅。因为,那些画能让人的内心如棉花般柔软和温暖。生活的磨难没有给他的画带来多少寒意,更没有让米勒沉沦。相反,他的画深情饱满,圣洁安详。土地和农人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里永恒的春天,因为,他从没有忽视过春天。不论霜严雪寒,艺术带给他的都是生命的暖意。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如今的我们,何尝不是一个拾穗者?生活给予我们的都是金黄的麦穗。似水流年里,所有的过往,疼痛、欢颜、悲伤和爱都是沉甸甸的麦穗啊。而我,只是以一支笔的力量,静静俯身拾起它们。因为,我们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
决不辜负春天
春寒料峭的午后,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将我的灵魂覆盖。他的画流淌着诗一样的哀愁。
那幅画就是《晚钟》。一对贫穷的夫妻,在田间劳作。黄昏时,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身影,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
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
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他的笔只为纯朴、勤劳的农民而画。然而,漫长的一生里,他的画一直不被主流认可,那些学院派画家讥笑他土得掉渣。直到1867年,在人生的暮年,他的画才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首次承认,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人间得失,悲喜转换。此刻,米勒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
生活如此艰辛,他却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泼洒着对大地无限的眷恋,也表达着对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的深深悲悯。只有赤子,才能如此深爱着土地和一生劳作的人们。
生活的磨难没有给他的画带来多少寒意,更没有让他沉沦。相反,他的画深情饱满,圣洁安详。土地和农人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里永恒的春天,因为,他从没有忽视过春天。不论霜严雪寒,艺术带给他的都是生命的暖意。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素材解读】
米勒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用画笔,勾勒出了浓郁的伤感气息,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般柔软。米勒贫困的生活经历,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宁静和悲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人永远拥有春天。
【适用话题】
大器晚成、赤子之心、艺术成就等。
《决不辜负春天》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春寒料峭的午后,翻开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画册,静谧和悲悯的气息一瞬间将我的灵魂覆盖。他的画有田园牧歌的意境,流淌着诗一样的哀愁。
那幅画就是《晚钟》。一对贫穷的夫妻,在田间劳作。黄昏时,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身影,落日的余晖下,大地苍茫。他们脚下的竹篮里放着刚挖出的土豆。此时,远处教堂里的钟声悠扬响起……于是,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女人合掌祈祷,男人脱下帽子,神情无比虔诚。此时,暮色苍茫,大地宁静,灵魂安详。他们在祈祷什么?祈祷大地给予贫寒的他们一点点生之温暖。如米勒一样贫穷的农人,祈祷孩子健康,能吃饱饭,哪怕每顿饭只能吃上这些土豆……悲从何处来,都从他的心底而来。浓郁的伤感弥漫在画中,让人坚硬的心一瞬间如雨滴般柔软。我恍然大悟,宁静和悲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有些画,不在笔尖,不在画布上,而在心里。
自幼生长在贫苦农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关。他的画笔只为纯朴、勤劳的农民而画。后来,他成为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辛勤劳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将一生的光阴执着于绘画,作品流淌着对自然无限的虔诚和敬意。
然而,贫穷和饥饿一直困扰着他。有时,他的一张素描只能为孩子换来一双鞋子。为了把食物留给孩子们,有一次,他整整两天没吃东西。当朋友送来政府的救济品和钱时,他对妻子说:“买点木柴回来……我太冷了。”
漫长的一生,他的画一直不被主流画派认可,那些学院派画家讥笑他的画——简直土得掉渣。直到1867年,在他人生的暮年,他的画才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人间得失,悲喜转换。可是,米勒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
几年后,61岁的米勒病逝于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后来,法国为购回那幅《晚钟》,竟花了80多万法郎。如今,他的画已成了无价之宝。画家生前的孤苦凄凉和身后所获得的光荣敬仰是多么不相称!他一生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在寒冷荒凉的人世间苦苦跋涉,处处碰壁,步履艰难,他的才情和智慧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是否,命运常常让一位天才饱受生之苦难?
不论生活如何艰辛,他却说:“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决不忽视春天。”读着这句话,我凝视窗外,早春时节,窗外的玉兰树已开了两朵雪白的花朵,于春寒中默默不语,笑意盈盈,因为它有另一个美好的名字——深山含笑。我心里默诵这几个字,心底泛起层层涟漪。
米勒的妻子卡特琳娜·勒梅尔一直支持着他,与他共担苦难,对他忠贞不渝,是他苦难生活中温暖的伴侣。他们一起抚养了九个孩子,他的妻子几乎就是那幅《喂食》中的年轻母亲:一身布衣的母亲坐在木凳上,手里端着碗,给孩子们喂饭。三个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门槛上,一个个仰着头,张着嘴,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母亲专注而深情,如一只辛劳的母鸟喂养她的孩子。孩子们可爱极了,给母亲一张张花儿般的笑脸。也只有这一张张笑脸,才是贫寒生活给予母亲的一缕欢颜。年幼的孩子不懂母亲内心的煎熬,不懂父亲为生活所迫的挣扎和艰难。想必不远处,破旧石屋的尽头就是田地,父亲正在田里耕耘,挥汗如雨……母亲的脚下卧着一只猫,墙根处一只母鸡正在觅食……此时,微风拂过母亲鬓角的秀发,枝头的小鸟在风里睡着了……原来,世间一派安宁祥和,岁月静好,都在母亲的一粥一饭里,都在米勒的画里。
看着那幅画,童年的光阴一瞬间被唤醒。在铺满阳光的小院里,祖母坐在木凳上给我和妹妹喂饭。我们仰着头,一口一口吃着香甜的小米粥。春天的风吹过故乡的原野,麦浪返青,桃花遍野,柳丝如烟……其实,养育我们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母亲熬的金黄的小米粥。就如同滋养我们心灵的是米勒朴素、圣洁、悲悯、宁静的画卷,因为这些画和大地息息相关,和生命紧紧相依,和你我的灵魂相连。
喜欢他的那一幅《拾穗》。秋天的原野,麦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黄的麦地里有三位拾穗的妇女,她们分别戴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头巾。她们弯着腰,低着头,虔诚地拾着麦穗。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圣洁的氛围,展现给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意境。
她们身后是金灿灿的麦垛。戴着蓝头巾的母亲实在太累了,腰疼得直不起来,她一只手抚着腰,另一只手拾着麦穗,仿佛拾起苦涩岁月里的一点点甜。她额头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里,就像诗人写的:母亲每拾起一个麦穗,就像是给大地磕一个头。不是吗?一粒米、一个麦穗,走过季节,滋养苍生。雨雪中,烈日下,农人和每一个麦穗相依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这样走过岁月。他们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依然心怀虔诚、欢喜和感恩。
米勒终身保持着对大地的款款深情与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泼洒着对大地无限的眷恋,也表达着对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深深的悲悯。只有赤子,才能如此深爱着土地和一生劳作的人们。
画家远去了,而画还在。可是,欣赏画的眼和心还在吗?
春风沉醉的夜,隔着漫漫岁月,我用手抚摸着画册,悲欣交集。此时,光阴是缓慢的,缓慢到我用一个春天读懂他的画,靠近他的灵魂。
有人说,历史如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总有一瓣洋葱让人流泪。是的,抚去光阴厚厚的尘埃,他的画自然、温暖,经得起岁月之手细细翻阅。因为,那些画能让人的内心如棉花般柔软和温暖。
生活的磨难没有给他的画带来多少寒意,更没有让米勒沉沦。相反,他的画深情饱满,圣洁安详。土地和农人是他一生创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里永恒的春天,因为,他从没有忽视过春天。不论霜严雪寒,艺术带给他的都是生命的暖意。将一生沉浸在庄稼、大地中的画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如今的我,何尝不是一个拾穗者?生活给予我的都是金黄的麦穗。似水流年里,所有的过往,疼痛、欢颜、悲伤、爱都是沉甸甸的麦穗。我以一支笔,俯身拾起它们。因为,我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1096415.html
上一篇:品读国学经典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