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心得 > 手机访问:m.u522.com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4年08月17日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读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读科斯《企业的性质》

  读科斯《企业的性质》有感

  科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由于“发现并阐明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杰出贡献而于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以交易成本概念解释企业规模。2018年,伟大的经济学家科斯与世长辞,享年102岁,不得不说这是人类史上的一大损失之一,但同时这也意味着会有许许多多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会出现,拜读了科斯的大作《企业的性质》,对这位伟大经济学家的思想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寥以分享。

  现实中有很多与理论不同的地方,所以科斯建议将马歇尔的边际替代概念与现实企业相结合来为企业这一社会主体下定义。本篇文章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企业,首先从经济体制入手,否定了阿瑟·索尔特的供给根据需求自发调整,并不需要中央的监督。这种说法显然不适用于企业,在企业之外可以说价格决定生产,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完成,但在企业内部不存在市场交易,由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生产的替代方法。若果说市场交易机制的自发调控可以完成生产,那又为什么会存在组织呢?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我们对于企业存在作用的思考。科斯认为企业存在就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可是什么时候由企业家发挥作用,什么时候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具体选择的。

  第二部分着重考察了企业在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一是企业的出现减少市场运行成本。科斯认为价格机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是有成本的,也就是说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企业的出现就是使一系列契约被一个契约所替代,生产要素为了获得一定报酬听从企业家的调动,从而大大减少了市场运行成本,与此同时伴随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契约在本质上又限制了企业家的权利范围,在限定范围内企业家才能指挥其他生产要素,故企业也许就是在期限很短的契约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出现的。二是政府等机构对企业内部交易和市场交易的“区别对待”使得内部组织生产得企业规模扩大。在这里科斯举了一个销售税的例子,配额和价格控制的办法对于那些为自己生产产品的企业无用,所以会鼓励那些组织内部生产的企业规模扩大,得出结论当资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三是讨论了公开市场交易与企业并存的原因以及企业扩大的原因。当追加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规模会变大,但为什么还会存在市场交易?科斯提出了几个原因: 企业内部组织追加的交易成本可能会上升; 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市场机制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会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交易增加必须达到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亏损; 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可能会上升。因此在企业内部组织的某些交易的成本似乎也有可能大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的交易成本,故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交易是存在的。科斯认为,凡是资源导向不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的领域都可以被组织到一个企业中去,所以他认为企业在以下情况下会扩大:首先随着(个人觉得有点类似规模经济的说法)交易的增加,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也会减少(就像现在的土地流转,只有将土地集中起来大规模经营,才会减少在单位土地上所付出的人工和机械成本,另外专业化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和减少劳动力在不同行业间转换所耗费的时间成本,提高总收益);其次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企业家处理问题的失误会越来越少;再次就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要素供给的价格下降的越大(自己感觉有点像批发和零售的区别,一次性购买越多,价格优惠也会越大);最后就是生产要素的结合和分布空间更小的创新,以及降低空间组织成本和电话电报技术的变革也会使企业规模扩大(科技的进步缩短了空间范围,管理技术的进步也会使企业进一步扩大)。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企业规模扩大时效率也会下降。原因是不同交易的空间分布不同、交易的差异性、相对价格变化使得组织成本和失误带来的亏损增加。企业扩大的两种方式是联合和一体化,与现在“横向一体化”和“企业兼并”类似。

  第三部分是奈特从劳动分工分析企业存在的原因。不确定性问题常常出现在企业的均衡中,不确定的直接结果就是出现基于功能的多层次化专业而产生的企业和产业的工资制度奈特认为生产者承担了预测消费需求的责任,预测工作和生产技术的要求催生了一个新的阶级——企业家,他们不用参加生产而只靠较好的知识和判断力里获得报酬,这使得生产要素(劳动)以报酬引导而不用通过指挥安排成为可能,但奈特未说明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

  第四部分讨论了企业规模的确定。首先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规模受企业成本曲线上升的影响;其次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当mr=mc时企业不愿意付出大于产出的生产代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定要考虑到产品升级换代的情况,而新产品的交易成本要小于老产品,以上两种情况都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个结果)最后企业规模还受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家组织成本的影响。总而言之,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主体,在利润最大化的限定下,只要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小于其收益,企业的规模就会再扩大,以寻求更高的经济利润。

  第五部分企业的构成。科斯在这里讨论了“主任和仆人”、“雇主和雇员”关系的不同,显然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更加符合“雇主和雇员”这一关系实质,企业内部的关系不过是计划和设法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与雇主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但雇主没有权力干预和控制雇员,这就和以前的资本家的剥削关系分开,劳动者成为契约上的自由人。科斯最后还区分了实业家的两种职能-----经营与管理的不同。

  阅读计划

  自从老师安排要阅读英文原版文献后,我感觉非常吃力,因为单词词汇不够,自己压根翻译不出来,但是还是尽自己所能一个一个单词尝试着去查,努力积累词汇背单词,尽量做翻译。

  我把那些英文的文献打印了,决定没听有时间就进行翻译,刚开始的计划是很少的段落一天一段,长的段落就两天一篇,另外每天要背200个单词,尽管也是记了又忘忘了又记,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对自己真的是个蛮大的挑战,并且会坚持下去的。

  说实话,刚看科斯的《企业的性质》时,真的看了两遍什么都不懂,一点收获都没有,老师提问时只好照着笔记念,但今天自己开始写读后感又重新看了文章,觉得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翻看了韦森的《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的博弈论诠释》也觉得比以前看的更加明白些,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要想真正把这个文章弄懂,我还是要再翻翻哈耶克的自发制度生成论,尽管韦森是个大家,但毕竟每个人对于同样一件东西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自己也会从哈耶克的文章中读出些什么来的。

  详细的阅读计划如下:

  1。已读,这两周需写读后感的文章

  (1)[美]道格拉斯·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

  (2)[日]青木昌彦《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

  (3)[香港]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这篇文章张五常提到了他的很多文章,需要进行阅读所以本周估计完成不了需要放到下下周,4月份之前做完。

  (4)韦森《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的博弈论诠释》------评肖特的《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

  2。计划阅读的:

  (1)bazd---制度经济学

  (2)董志强《管理世界》

  (3)诺斯《自主变迁与经济增长》

  (4)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企业、市场与法律》

  (5)威廉姆森1971《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

  (6)《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7)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和经济组织》

  《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8)《科斯定理》

  (9)wallis《measuring

  the transaction sector in the american

  economy,1870-1970》

  (10)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e》

  (11)bhagwati《directly

  unproductive,profit-seeking(dup)activities》

  (12)north《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the limits to knowledge》

  (13)《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14)鲁桐《撒切尔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15)卡梅·耶顿《美国学派》

  3。本学期计划:

  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近20年的经济思想梳理一遍,并看看他们的相关著作。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这篇论文发表于1937年,是由罗纳德·科斯构思完成的。这篇著名的论文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企业的规模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文章从企业的定义开始入手,认为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给出明确的定义。而通过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这两种分析工具,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接下来,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企业的性质做了全面的阐述。

  第一部分:作者觉得探索企业的定义有必要先考察经济体制。因此作者列举了阿瑟·索尔特爵士对经济体制的描述:“正常的经济体制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同时,作者也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的计划。但作者还是认为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并不完整。虽然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但这些仍然不能解释组织为什么会存在。最后,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组织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他几乎是不自觉的发挥自己作为一个单细胞的作用。而我们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同时,作者也指出了自己写就本文的目的在于为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和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这两个假设构建一座桥梁,说明在现实中我们是如何对二者进行选择的,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部分:作者首先就企业的出现是由于一些人具有指挥别人的愿望以及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这两种假设予以否定。从而指出建立企业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而企业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市场运行的成本。另一方面,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的作用在某一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的产生。

  第三部分:明确了企业产生的原因,作者把焦点放在了企业的规模上。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的效益直接相关,当时的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要想科学地分析和预测企业的规模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作者对此却持有不同观点。基于之前企业产生的原因的理论,作者认为企业的规模是可以预测的。作者指出,当其他条件不变,组织成本越少,生产要素的价格越低,企业家犯错的可能性越低,企业的规模就会趋于扩大。而在实践中,上述的要素不可能满足,当企业的规模扩大时,收益很有可能会减少。当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时,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企业的规模就达到了最大。

  第四部分:作者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举例说明了为什么自己的解释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加可取。当时有人说企业的产生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一体化的力量,没有一体化的力量,分工将会导致混乱。但作者提出为什么一种一体化力量(企业家)会替代另一种一体化力量(价格机制)?这于当时并没有合理的解释,因此被予以否定。另一方面,有人觉得因为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很多人安于接受合理的报酬而听从别人的指挥。某些人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和知识,这些自信者和冒险家为消费者承担了风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市场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从而使得企业得以产生。但事实是,即使在不存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体制中,仍存在协调者,尽管他们仅承担日常工作的职能。由此看来,这一观点是自相矛盾的。而且上述观点也不能够解释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

  第五部分:作者处理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作者是通过考察“主人与仆人”或“雇主与雇员”的法律关系来加以证明的。作者指出:1、仆人必须向主人或主人的其他代理人承担提供个人劳务的义务,而契约就是有关物品或类似物品的出售的契约。2、主人必须有权亲自或者通过另一个仆人或代理人控制仆人的工作和何时不工作,以及做什么工作和如何去做。而雇主与雇员这种法律关系的实质,这正是本文所提出的经济概念。由此作者得出结论,本文的定义与现实是比较相近的,是能够指导实践的。

  科斯的这篇文章可谓是经典之作,拜读了之后确实受益匪浅。一方面对企业的产生和实质有了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其局限性。当人的大脑得到一个相对正确并且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时,我们就会不断地对此加以认同和证明,因此,就很有可能无法全面把握事实的真相。

  本文在对企业的产生进行描述时,是把企业当作一个质点来看待的。指出企业的产生就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减少。但事实上,企业的内部是复杂多变的。就企业与外部市场的关系来看,也是错综复杂的。而人性也并不像作者描述的那么单一。所以就现实而言,企业的产生并不单单是因为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是关于企业规模。作者把它归结为两种交易成本的对比,当企业的交易成本等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最大化。这一论点虽然具有指导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规模的本质。然而事实上,企业的职能是有限的,就算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规模。企业的规模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求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一 科斯的核心观点

  为什么存在企业?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确定?企业的规模如何决定?科斯对以往经济学家,特别是奈特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在本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他发现传统观点没有注意到市场机制是有成本的,也就是说忽略了交易费用。他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认为存在着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即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配置资源。他之所以认为这两种方式不同是因为他认为市场是靠价格机制达成交易,存在交易费用,企业是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存在着组织费用。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的存在可以降低配置资源的成本。企业的规模或企业的边界的决定标准是:“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二 对该论文的进一步解释

  科斯觉得配置资源的方式并不是只有价格机制,还有企业内部的命令。生产可以是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进行,但为什么组织存在呢?科斯显然把企业看作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正如他所说,“我认为,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把企业看作一种与价格机制可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传统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这个假设可能限制了人们想到这一点。

  为什么存在企业?科斯认为,“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在他看来除了明显的发现价格的成本,还有谈判和签约的费用等,另外企业有利于达成长期的契约。他认为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时要签订一系列的契约,而在企业内组织生产契约的数量要大大减少,“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为了强调在企业内部配置资源依靠的是行政力量,他指出,“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它可以是固定的也可是浮动的)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契约的本质仅在于它限定了企业家的权力范围。只有在限定的范围内,他才能指挥其它生产要素”。他接着对纳特的关于企业为什么存在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既然组织能够消除一定的成本,为什么所有的资源不是仅由企业来进行配置呢?科斯提出了三个原因:一,企业扩大时,企业内部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二,组织交易增加时,企业在配置资源时获取不能成功的将它配置到价值最大的地方;三,企业的扩张大可能造成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同时,他还注意到,交易事实上并非像前面假设的那样是同质的。他认为,影响企业规模的要素包括组织成本、企业家犯错误的情况、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等。但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实中不是仅存在一个企业吗?

  接着,科斯对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奈特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首先批驳了把企业的存在归结于劳动分工的观点。但是,分工可以依靠价格机制实现,也可以依靠企业实现。因此,这不能解释为什么二者之间的替代。然后他又批驳奈特的观点。奈特首先肯定不确定性的存在,它使得首要的问题是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而非实际执行,生产因而存在着风险;由于对待风险的态度上的差异,有些人愿意更多的承担风险,向其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动。科斯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批驳。不过,我没有完全看明白。

  传统企业理论在分析时总是假定单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然后用边际方法分析企业的规模。科斯指出这一假设与现实相悖。他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如何确定一个企业生产多少种产品以及每种产品生产多少?

  三 深入思考的问题

  1、科斯提到,“企业或许就是在期限很短的契约不令人满意的情形下出现的”?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人们有时期望通过签订长期契约而非一组短期契约来节约交易费用或者减少风险。不过,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

  2、科斯认为存在着企业的边界,而张五常则认为企业的边界不存在。为什么张五常认为企业的边界不存在呢?

  参考资料:

  blog。163/prevblogperma。do?host=guoyi021&srl=76911640200810625130903&mode=prev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后感

全面理解企业的性质 ——读科斯《企业的性质》有感

  全面理解企业的性质 ——读科斯《企业的性质》有感

全面理解企业的性质——读科斯《企业的性质》有感

  刘宗智;勾怀亮;冀威;庞艳;王伟伟;;城镇企业环保项目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1096398.html

上一篇:契诃夫苦恼读后感

其他网友都在看: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