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心得 > 手机访问:m.u522.com

我的童年季羡林读后感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4年08月17日

《我的童年》读后感600字 季羡林

  《我的童年》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适逢先生诞辰100周年,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先生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读中学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虽然是生活琐事,亦正如作者所言,“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是啊,儿时的生活学习经历仅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琐事,童年时小小的孩童还不知道树立远大的理想,还没有坚定的信心,可这儿时所有经历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先生的言行,以至于影响了先生的一生。写到这里时便不由得想起了制造战争的希特勒,有资料显示希特勒的童年缺少家庭亲情,是在扭曲的亲情环境中长大的,于是缺少爱的希特勒便成长为一个战争狂人。季羡林先生虽然度过了一个缺衣少吃的童年,可先生却拥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有爱他的父母,有关心他成长的叔父,疼他的同村的奶奶,所有的爱丰盈了他的心灵,这些爱让他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让他在爱的道路上成长为大师,成长为造福人们心灵的人。

  读着先生的童年,回忆着我的童年,心里竟然微微发酸,童年里有扔沙包,跳皮筋,有打猪草,摘棉花,有小鸟,有蛐蛐,有清清的小河,有蓝蓝的天空,有《故事会》,有《少年文艺》,有兄弟姐妹,有小伙伴,有充满爱的大家庭,所有的经历让我懂得去热爱这世间的万物,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看着女儿的童年,不由得去深深的思考,女儿的童年有各式各样的高科技玩具,却少了滚一个铁圈能乐上半天的快乐,有便捷的网络及电视带来的丰富的知识,却少了看童话故事长大的那种带着些许蒙昧的童真。看着女儿成人化的童年,我想,这一切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份子,不论是季先生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还是孩子们的童年,最重要的是童年一定要充满爱,因为,充满爱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

  引导语:季羡林,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关于他的作品《我的童年》写的平静而超然,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一

  多年前的人、事、物,娓娓道来,没有大喜大悲,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平静和超然,可谓苦而不伤,悲而不泣,言语话家常,淳朴而不乏味!

  大家都知道,季羡林是一位学者、翻译家、作家,他不仅精通十二种语言,还去过许多国家留过学。他的坚持、刻苦和努力,造就了他自己的一生,并成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和终身教授。季羡林的害怕浪费、厌恶虚荣被后人称为 布衣教授 。但这样光辉的季羡林的童年却是无比的单调和灰暗!

  季羡林出身贫农,既没有令人难忘的幸福和欢乐,也没有令人怀念的平静安稳,大部分有的只是物质生活的贫苦、教育的落后,带给季羡林的童年记忆中 吃半个白面馒头就算奢侈的了 想要吃盐,要上盐碱地里扫土,再在水里煮后,用盐水腌盐菜,一年到底,吃不到什么,就吃这种咸菜。而如今的我们,连大鱼大肉都不爱吃,吃不完的饭菜都要扔掉,可季羡林当时奢侈的白面馒头,恐怕已经没有人在吃了。季羡林到了该上学、读书、识字的年龄,却没有私塾和书籍,教育贫乏。可如今的我们,坐在教室里,享受着父母的一切,又在浪费父母的一切,浪费着所有人对我们的期盼!现在的我们,恐怕幸福得都不知道什么是 苦 了!

  我们应该学习季羡林,在灰暗、贫穷的条件下,学有成就!我们应该对自己 狠 一点,毕竟没有苦,哪有甜?人在童年时期,可能会经历贫困、苦难,但这些往往成为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身处逆境之中,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从哪跌倒就要从哪爬起继续奋斗!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感激命运,感谢苦难的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超越真实的自己,去做最努力的自己!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二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 世纪老人 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

  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 牛棚 ,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 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 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

  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 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 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 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 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三则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

  多年前的人、事、物,娓娓道来,没有大喜大悲,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平静和超然,可谓苦而不伤,悲而不泣,言语话家常,淳朴而不乏味!

  说明:本课教学课件,作业、朗读等资源可点此下载。

  大家都知道,季羡林是一位学者、翻译家、作家,他不仅精通十二种语言,还去过许多国家留过学。他的坚持、刻苦和努力,造就了他自己的一生,并成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和终身教授。季羡林的害怕浪费、厌恶虚荣被后人称为 布衣教授 。但这样光辉的季羡林的童年却是无比的单调和灰暗!

  季羡林出身贫农,既没有令人难忘的幸福和欢乐,也没有令人怀念的平静安稳,大部分有的只是物质生活的贫苦、教育的落后,带给季羡林的童年记忆中 吃半个白面馒头就算奢侈的了 想要吃盐,要上盐碱地里扫土,再在水里煮后,用盐水腌盐菜,一年到底,吃不到什么,就吃这种咸菜。

  而如今的我们,连大鱼大肉都不爱吃,吃不完的饭菜都要扔掉,可季羡林当时奢侈的白面馒头,恐怕已经没有人在吃了。季羡林到了该上学、读书、识字的年龄,却没有私塾和书籍,教育贫乏。可如今的我们,坐在教室里,享受着父母的一切,又在浪费父母的一切,浪费着所有人对我们的期盼!现在的我们,恐怕幸福得都不知道什么是 苦 了!

  我们应该学习季羡林,在灰暗、贫穷的条件下,学有成就!我们应该对自己 狠 一点,毕竟没有苦,哪有甜?人在童年时期,可能会经历贫困、苦难,但这些往往成为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身处逆境之中,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从哪跌倒就要从哪爬起继续奋斗!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感激命运,感谢苦难的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超越真实的自己,去做最努力的自己!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

  《我的童年》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适逢先生诞辰100周年,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先生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读中学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虽然是生活琐事,亦正如作者所言,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 。是啊,儿时的生活学习经历仅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琐事,童年时小小的孩童还不知道树立远大的理想,还没有坚定的信心,可这儿时所有经历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先生的言行,以至于影响了先生的一生。写到这里时便不由得想起了制造战争的希特勒,有资料显示希特勒的童年缺少家庭亲情,是在扭曲的亲情环境中长大的,于是缺少爱的希特勒便成长为一个战争狂人。季羡林先生虽然度过了一个缺衣少吃的童年,可先生却拥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有爱他的父母,有关心他成长的叔父,疼他的同村的奶奶,所有的爱丰盈了他的心灵,这些爱让他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让他在爱的道路上成长为大师,成长为造福人们心灵的人。

  读着先生的童年,回忆着我的童年,心里竟然微微发酸,童年里有扔沙包,跳皮筋,有打猪草,摘棉花,有小鸟,有蛐蛐,有清清的小河,有蓝蓝的天空,有《故事会》,有《少年文艺》,有兄弟姐妹,有小伙伴,有充满爱的大家庭,所有的经历让我懂得去热爱这世间的万物,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看着女儿的童年,不由得去深深的思考,女儿的童年有各式各样的高科技玩具,却少了滚一个铁圈能乐上半天的快乐,有便捷的网络及电视带来的丰富的知识,却少了看童话故事长大的那种带着些许蒙昧的童真。看着女儿成人化的童年,我想,这一切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份子,不论是季先生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还是孩子们的童年,最重要的是童年一定要充满爱,因为,充满爱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

  我不想在此多说季羡林童年的转徙、穷苦和童趣了,他的文字摆在那里,只要你去读,就会读出不同的咂味儿来,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视觉和年代里,咂味自己的苦楚和甜美,我很想谢谢这位密友,我曾一度的放下笔,不想甚或是不敢再提起,因我是那种自愿泡在旧事里不肯出浴的人物,每每会在旧事的某个细节里泡出个痛来,如此也停了三两年,这期间虽有小写篇头即想的时候,却总是写写停停的,就都是半成品搁置在箱底了,现在读季羡林《我的童年》,却不曾想,竟读起自己的旧历来,当我打开他的文章,捋着他的文字走下去的时候,他转徙的经历和少不谙事的情景就在我的眼前幻化了,陈年旧事就一股脑的都回到记忆中来 唉!谁知这一读,脑子里就再也没能静下来

  我很小的时候,家里也没什么钱,买东西都是要凭票供应,家里人多,赚钱的人又少,只有爸爸,妈妈来供养,我记得爸妈合起来的收入才有三十六元钱,奶奶爷爷只是伸着手要,四个姑姑只嫁出去一个,小叔比我大不了多少,我家住在 冂 字形大院的后拐角,也就是现在看上去 冂 形的左上角的地方,大院也没有那么规整,总是有些迂回的,很多人家挤在框子里,那个角其实是有个窄胡同通进去后再左拐的,路不太好走,也不宽敞,直直地对着我家的小院门,门是用那种最常见的松木板皮拼钉的,上面用铁丝捰了一个锁扣,一把铁牛锁就斜吊在上面。房子很低矮,院门也窄得可怜,只能侧身挤过一个人,进院要跨过较高的门槛,进屋就又像掉进地窖里,猛然的就低下去一段,我小,也没什么零食,也没什么乐趣,每天就在这里爬上来,跳下去的,妈妈忙得没什么精力照看我,每天浆洗劳作,有时也会呆坐着哼一支熟悉的悲歌。门外,是一个木板子钉成的大公厕,全院子里大概有二十来户人家,多数人都来这里如厕,每逢雨天,那厕里就无法插脚,总有人找几块砖头来,垫在脚踩处。爷爷奶奶住的房子临街,就是 冂 字形的右下角,钩钩的地方,要从大院子里绕出去,向西一拐,那里也有一个大的公厕,只不过这个公厕是用红砖垒起来的,院子里的一些人也来,过路人也来,里面也是脏得一塌糊涂,奶奶家紧邻着女厕,是一张方块式的园,后来春夏也栽一些菜,奶奶在时却没有人栽,姑姑们那时白日里都不知去了哪里,小叔总是背着个挎包,现在想起来可能是上学吧。记得爸妈忙时,我也跑到奶奶家去玩过,爷手里抱着棵大白菜,在门仓里挪来挪去的,那时我从来也没有认真的观察过爷爷,以至于到现在,在我的记忆里,无论如何也再找不回爷的形象来,只知道他个子不高,人精瘦。我就穿过爷的身边,直截进里屋去,我听到爷爷匆忙的吼我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早都冲进屋里去了,奶奶穿着一个黑色的掩襟大棉袄盘腿坐在炕上,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总是梳着一个溜光的发髻,穿着她那个偏大襟的黑棉袄,盘腿坐在炕上的,腿窝里有一个马粪纸的包包,见我进来,慌忙的裹了掖进怀里去,我爬上炕去,喊奶奶,奶奶恨恨地问: 你咋来了? 那时我还不会看眼色,反正知道奶是不喜欢我的,也不知是为啥, 是谁让你来的? 奶又问, 没谁,我自己想来的。 你爸干啥呢? 上山,采菜 , 你妈呢? 洗衣服呢! 说完我就靠在奶奶的臂膊上,奶一只手圈了我的肩,一只手仍捂住大襟,问 你妈在家说奶奶了吗? ,我看到奶奶慈祥的瞅着我笑,我就大胆地伸手摸她的大襟袄,她一手拍掉, 问你呢,小胖,你妈在家说奶奶啥了? 没啥。 我搓着被拍红的小手背,她就一把将我推下炕来, 去去去,回家去。 我崴了脚,坐在土地上嚎起来,爷进来,领我回自己的家,门后奶奶吼着: 你去问问那个小贱人安的什么心? 爷爷闷着头连拉带扯的把我拽回家,爸爸正好刚回来,从车架上卸麻袋,爷没好气的把我推搡给爸,头也不回的就走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季羡林 我的童年 八下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童年》原文及读后感

  引导语: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这里写的,是季羡林先生笔下自己的童年,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8月6日,当时全国正处于混乱中,季羡林就在一片战乱和贫穷中坎坷长大,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季羡林《我的童年》原文及读后感。

  我的童年

  季羡林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 朝廷 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 于是 朝廷 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 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 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 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 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 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十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 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 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渝,业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 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 跳出来 反对那一位 臭名昭著的 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 打成 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 革命 小 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煎煮水,崦咸菜,什么香油, 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 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风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 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 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欢喜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 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白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 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 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 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 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 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 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 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 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 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宫庄来作 案, 兔子不吃窝边草 ,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 英雄 ,就颇有骄傲之意。

  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六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 文化大革命 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 革命家 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梁饼子吃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垫里学习: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 赵钱孙李 。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 官 者 棺 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 五四 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竞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 骆驼怎么能说人活呢? 他愤愤然了: 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 骡 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另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为了一个字,我沾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 循规蹈矩 。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的意思,觉得他是非我族类。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 闲书 ,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梁杆编成的 盖垫 (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红偻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王整天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 子曰 、 诗云 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学习英文,也是从这个小学开始的: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万没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楼般。

  综观我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到了正谊算是到达了一片浓绿的境界 我进步了。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生活的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一片灰黄。即使到了济南,我的生活也难找出什么有声有色的东西。我从来没有什么玩具,自己把细铁条弄成一个圈,再弄个钩一推,就能跑起来,自己就非常高兴了。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接受外面信息,仅凭五官。什么电视机、收录机,连影都没有。我小时连电影也没有看过,其余概可想见了。

  今天的儿童有福了。他们有多少花样翻新的玩具呀!他们有多少儿童乐园、儿童活动中心呀!他们饿了吃面包,渴了喝这可乐、那可乐,还有牛奶、冰激凌。电影看厌了,看电视。广播听厌了,听收录机。信息从天空、海外,越过高山大川,纷纷蜂拥而来:他们才真是 儿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可是他们偏偏不知道旧社会,就拿我来说,如果不认真回忆,我对旧社会的情景也逐渐淡漠,有时竟淡如云烟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1986年6月6日

  《我的童年》读后感

  多年前的人、事、物,娓娓道来,没有大喜大悲,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平静和超然,可谓苦而不伤,悲而不泣,言语话家常,淳朴而不乏味!

  大家都知道,季羡林是一位学者、翻译家、作家,他不仅精通十二种语言,还去过许多国家留过学。他的坚持、刻苦和努力,造就了他自己的一生,并成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和终身教授。季羡林的害怕浪费、厌恶虚荣被后人称为 布衣教授 。但这样光辉的季羡林的童年却是无比的单调和灰暗!

  季羡林出身贫农,既没有令人难忘的幸福和欢乐,也没有令人怀念的平静安稳,大部分有的只是物质生活的贫苦、教育的落后,带给季羡林的童年记忆中 吃半个白面馒头就算奢侈的了 想要吃盐,要上盐碱地里扫土,再在水里煮后,用盐水腌盐菜,一年到底,吃不到什么,就吃这种咸菜。

  而如今的我们,连大鱼大肉都不爱吃,吃不完的饭菜都要扔掉,可季羡林当时奢侈的白面馒头,恐怕已经没有人在吃了。季羡林到了该上学、读书、识字的年龄,却没有私塾和书籍,教育贫乏。可如今的我们,坐在教室里,享受着父母的一切,又在浪费父母的一切,浪费着所有人对我们的期盼!现在的我们,恐怕幸福得都不知道什么是 苦 了!

  我们应该学习季羡林,在灰暗、贫穷的条件下,学有成就!我们应该对自己 狠 一点,毕竟没有苦,哪有甜?人在童年时期,可能会经历贫困、苦难,但这些往往成为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身处逆境之中,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从哪跌倒就要从哪爬起继续奋斗!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感激命运,感谢苦难的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超越真实的自己,去做最努力的自己!

我的童年读后感季羡林

  【 - 季羡林】

  人人都有童年,但不同人的童 年是不同的,现在的孩子童年 很幸福,而国学大师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下面为大家分享了 我的童年读后感,欢迎阅读!

  我的童年读后感1

  多年前的人、事、物,娓娓道来,没有大喜大悲,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平静和超然,可谓苦而不伤,悲而不泣,言语话家常,淳朴而不乏味!

  大家都知道,季羡林是一位学者、翻译家、作家,他不仅精通十二种语言,还去过许多国家留过学。他的坚持、刻苦和努力,造就了他自己的一生,并成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和终身教授。季羡林的害怕浪费、厌恶虚荣被后人称为“布衣教授”。但这样光辉的季羡林的童年却是无比的单调和灰暗!

  季羡林出身贫农,既没有令人难忘的幸福和欢乐,也没有令人怀念的平静安稳,大部分有的只是物质生活的贫苦、教育的落后,带给季羡林的童年记忆中“吃半个白面馒头就算奢侈的了”;想要吃盐,要上盐碱地里扫土,再在水里煮后,用盐水腌盐菜,一年到底,吃不到什么,就吃这种咸菜。

  而如今的我们,连大鱼大肉都不爱吃,吃不完的饭菜都要扔掉,可季羡林当时奢侈的白面馒头,恐怕已经没有人在吃了。季羡林到了该上学、读书、识字的年龄,却没有私塾和书籍,教育贫乏。可如今的我们,坐在教室里,享受着父母的一切,又在浪费父母的一切,浪费着所有人对我们的期盼!现在的我们,恐怕幸福得都不知道什么是“苦”了!

  我们应该学习季羡林,在灰暗、贫穷的条件下,学有成就!我们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毕竟没有苦,哪有甜?人在童年时期,可能会经历贫困、苦难,但这些往往成为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身处逆境之中,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从哪跌倒就要从哪爬起继续奋斗!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感激命运,感谢苦难的生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超越真实的自己,去做最努力的自己!

  我的童年读后感3

  《我的童年》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章,适逢先生诞辰100周年,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先生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读中学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虽然是生活琐事,亦正如作者所言,“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是啊,儿时的生活学习经历仅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琐事,童年时小小的孩童还不知道树立远大的理想,还没有坚定的信心,可这儿时所有经历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先生的言行,以至于影响了先生的一生。写到这里时便不由得想起了制造战争的希特勒,有资料显示希特勒的童年缺少家庭亲情,是在扭曲的亲情环境中长大的,于是缺少爱的希特勒便成长为一个战争狂人。季羡林先生虽然度过了一个缺衣少吃的童年,可先生却拥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有爱他的父母,有关心他成长的叔父,疼他的同村的奶奶,所有的爱丰盈了他的心灵,这些爱让他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让他在爱的道路上成长为大师,成长为造福人们心灵的人。

  读着先生的童年,回忆着我的童年,心里竟然微微发酸,童年里有扔沙包,跳皮筋,有打猪草,摘棉花,有小鸟,有蛐蛐,有清清的小河,有蓝蓝的天空,有《故事会》,有《少年文艺》,有兄弟姐妹,有小伙伴,有充满爱的大家庭,所有的经历让我懂得去热爱这世间的万物,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看着女儿的童年,不由得去深深的思考,女儿的童年有各式各样的高科技玩具,却少了滚一个铁圈能乐上半天的快乐,有便捷的网络及电视带来的丰富的知识,却少了看童话故事长大的那种带着些许蒙昧的童真。看着女儿成人化的童年,我想,这一切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我们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份子,不论是季先生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还是孩子们的童年,最重要的是童年一定要充满爱,因为,充满爱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我的童年读后感3

  按说在文学界,该算是名家,在网上找到他的作品,排列得密密轧轧,可在此之前我却压根就不知道他,突然读他,是因为有位密友极力推荐。

  初识的文字,说不上有太多的陌生,我觉着他的风格或者,有那么点像我,最起码是初始就有那么点亲近,说这话,我知道自己有些大言不惭,可果真就是这种感觉。

  密友发来了一篇,还一再地推介道:“好,真的好,你先看看这篇。”本来没什么心情看什么人的文字,经他这么一推崇,便还真的想读一读这个能令密友倾倒的人物了。开头的几句话,就让我想起我的故事,我觉得,他写的事离我并不远,虽然他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是在四六年,那时中国还没有解放,当然我也还没出生,但他写的那些段落,我却有过太多相同的感受,文字这东西真是可以跨时代的,就像天边的月亮,有谁能说我现在站在凛风里所望的,与,还有笔下的,不是同一枚月亮呢?文字也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穿透力有时更让人无法抵挡,这人啊,其实有太多相似的故事,无论朝代,无论远近,无论有无相逢,人总是在不断的翻版和进步之中。

  我不想在此多说童年的转徙、穷苦和童趣了,他的文字摆在那里,只要你去读,就会读出不同的咂味儿来,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视觉和年代里,咂味自己的苦楚和甜美,我很想谢谢这位密友,我曾一度的放下笔,不想甚或是不敢再提起,因我是那种自愿泡在旧事里不肯出浴的人物,每每会在旧事的某个细节里泡出个痛来,如此也停了三两年,这期间虽有小写篇头即想的时候,却总是写写停停的,就都是半成品搁置在箱底了,现在读季羡林,却不曾想,竟读起自己的旧历来,当我打开他的文章,捋着他的文字走下去的时候,他转徙的经历和少不谙事的情景就在我的眼前幻化了,就一股脑的都回到记忆中来……唉!谁知这一读,脑子里就再也没能静下来……

  [ 我的童年读后感季羡林]相关文章:

我的童年季羡林全文欣赏 我的童年主要内容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我的童年》是季羡林所作的文章,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童年季羡林全文欣赏,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童年》

  季羡林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 朝廷 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 朝廷 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 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十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渝,业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 跳出来 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 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 打成 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 革命 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煎煮水,崦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风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欢喜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白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季羡林

  原标题:季羡林 | 我的童年

  《中华读书报》2018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01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年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六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塾里学习。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赵钱孙李”。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官”者“棺”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五四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竟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民国初期的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

  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他愤愤然了,“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为了一个字,我沾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无非是想让小学生规规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个古怪的字,小孩子谁也不懂,结果形同虚设,多此一举。

  我“循规蹈矩”了没有呢?大概是没有。我们有一个珠算教员,眼睛长得凸了出来,我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shao qianr(济南话,意思是知了)。他对待学生特别蛮横。打算盘,错一个数,打一板子。打算盘错上十个八个数,甚至上百数,是很难避免的。我们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谁一嘀咕:“我们架(小学生的行话,意思是赶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们这一群十岁左右的小孩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课时,我们把教桌弄翻,然后一起离开教室,躲在假山背后。我们自己认为这个锦囊妙计实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这位教员将无颜见人,非卷铺盖回家不可。然而我们班上出了“叛徒”,虽然只有几个人,他们想拍老师的马屁,没有离开教室。这一来,大大长了老师的气焰,他知道自己还有“群众”,于是威风大振,把我们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阵,我们每个人的手都肿得像发面馒头。然而没有一个人掉泪。我以后每次想到这一件事,觉得很可以写进我的“优胜纪略”中去。“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如果当时就有那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创造了这两句口号,那该有多么好呀!

  谈到学习,我记得在三年之内,我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两个乙等第一;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是并不拔尖。实际上,我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我们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岁,好像已经很成熟了,死记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皱着眉头,不见笑容,也不同我们打闹。我从来就是少无大志,一点也不想争那个状元。但是我对我这一位老学长并无敬意,还有点瞧不起的意思,觉得他是非我族类。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大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沙砾,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学习英文,也是从这个小学开始的。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万没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楼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竟然唾手可得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学习的机会是怎么来的。大概是一位教员会点英文,他答应晚上教一点,可能还要收点学费。总之,一个业余英文学习班很快就组成了,参加的大概有十几个孩子。究竟学了多久,我已经记不清楚,时候好像不太长,学的东西也不太多,二十六个字母以后,学了一些单词。我当时有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为什么“是”和“有”算是动词,它们一点也不动嘛。当时老师答不上来,到了中学,英文老师也答不上来。当年用“动词”来译英文的verb的人,大概不会想到他这个译名惹下的祸根吧。

  每次回忆学习英文的情景时,我眼前总有一团零乱的花影,是绛紫色的芍药花。原来在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几个花畦,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白天走过那里,紫花绿叶,极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课结束后,再走过那个院子,紫花与绿叶化成一个颜色,朦朦胧胧的一堆一团,因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还知道它们的颜色。但夜晚眼前却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点花香而已。这一幅情景伴随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学习英文,这一幅美妙无比的情景就浮现到眼前来,带给我无量的幸福与快乐。

  然而时光像流水一般飞逝,转瞬三年已过,我小学该毕业了,我要告别这一个美丽的校园了。我十三岁那一年,考上了城里的正谊中学。我本来是想考鼎鼎大名的第一中学的,但是我左衡量,右衡量,总觉得自己这一块料分量不够,还是考与“烂育英”齐名的“破正谊”吧。我上面说到我幼无大志,这又是一个证明。正谊虽“破”,风景却美。背靠大明湖,万顷苇绿,十里荷香,不啻人间乐园。然而到了这里,我算是已经越过了童年,不管正谊的学习生活多么美妙,我也只好搁笔,且听下回分解了。

  综观我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到了正谊算是到达了一片浓绿的境界——我进步了。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生活的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一片灰黄。即使到了济南,我的生活也难找出什么有声有色的东西。我从来没有什么玩具,自己把细铁条弄成一个圈,再弄个钩一推,就能跑起来,自己就非常高兴了。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接受外面信息,仅凭五官。什么电视机、收录机,连影儿都没有。我小时连电影也没有看过,其余概可想见了。

  今天的儿童有福了。他们有多少花样翻新的玩具呀!他们有多少儿童乐园、儿童活动中心呀!他们饿了吃面包,渴了喝这可乐、那可乐,还有牛奶、冰激凌;电影看厌了,看电视;广播听厌了,听收录机。信息从天空、海外,越过高山大川,纷纷蜂拥而来,他们才真是“儿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他们偏偏不知道旧社会。就拿我来说,如果不认真回忆,我对旧社会的情景也逐渐淡漠,有时竟淡如云烟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1986年6月6日

  (本文摘自《命运沉思录》,季羡林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定价:39.00元)

我的童年简介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优秀范文

  【 - 季羡林】

  读季羡林的作品《我的童年》,他的经历和少不谙事的情景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季羡林我的童年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羡林先生堪称学界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羡林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我的童年》,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羡林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羡林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羡林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羡林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05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羡林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作文《我的童年》季羡林,读后感300字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这首歌是否能让你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在那五彩缤纷的岁月中,发生过许多事情,不像星星一样的明亮。我的童年是美好的,有许多事值得回忆……

  从我记事起,大姨的班上就养了两只小鸡,一有时间我就去大姨班上看小鸡,不知过了多久,两只小鸡渐渐长大了,又过了许久,母鸡下蛋了,蛋中要孵出小鸡了,21天后,闻声可听一阵小鸡的叫声,看到这情况,听到这声音。我觉得小鸡太可怜了,在母鸡和公鸡都不在家时,帮一下小鸡。机会,终于来了……

  那天,母鸡给小小鸡找食去了,淘气的公鸡也不在家,跑出去玩了。趁大姨不注意顺手拿起一个鸡蛋,捧在手心里轻轻抚摸着,一本正经地说:“小鸡不要害怕,一会你就会来到世界上了。”说完,我不再犹豫了,剥开了一个鸡蛋,一只带有余热,未睁开眼睛的小鸡“诞生”了,它看了看我,叫了两声好像在说:“谢谢你,让我早日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可高兴了,又剥开了第二个,当我剥到第四个的时候母鸡回来了,看见我正在“欺负”蛇的小宝宝就猛琢了我一口,顿时鲜血流了出来,我哭哭啼啼地去找大姨,大姨并没说我,反而哭笑不得地说:“小傻瓜,鸡要到一定时候才会出生呢!你这样给它们接生,会死的。”我听完,赶忙跑看小鸡,果然刚刚被我“接生”的小鸡都快死了,而没被我“接生”的都活了下来。我后悔极了,但一切都晚了……

  虽然这件事过去很久了,虽然那里我还年幼无知,但这件事一直鞭策着我,让我勇往直前,永不后退。

  童年,是欢乐的海洋。在回忆的海边,有无数的贝壳,有灰暗的,勾起一段伤心的往事;有灿烂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我在那回忆的海岸,寻觅着最美丽的贝壳,啊,找到了……

  那时,我才六岁,是对过生日情有独钟的年龄。我喜欢过生日,因为我会吃到大蛋糕,而那次,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忙碌了一上午的我,终于可以吃到盼望以久的蛋糕啦!瞧,那蛋糕又大又圆,被纯白的奶油覆盖着,上面堆满了各种奶油花儿,好像在对我笑着,可爱极了!蛋糕上还用红果酱写的“生日快乐”。再烛光的映衬下,蛋糕真令我垂涎三尺啊!我迫不及待的想吃掉它。

  终于到手啦!一大块蛋糕被我拿在手中。我咬了一大口,啊,真是美味啊!姐姐突然笑了,这笑让我莫名其妙,一照镜子,呵,我把一块奶油蹭在了鼻子上,活像一个小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姐姐不爱吃奶油,正想着怎么办,忽然看见我鼻子上的奶油,眼睛猛一亮,笑眯眯地说“妹妹,过来!”我想都没想,大步跨了过去。姐姐让我坐下,只见她端来一个盘子,里面有我爱吃的奶油,我以为她要给我吃,赶快张大了嘴。“啪”,一块凉凉的东西贴在了我的脑门上,接着是脸,下巴,我知道是奶油,便伸长了舌头去舔,却听见了一阵大笑。去镜子前一看,哈!镜子里出现了一只小花猫!满脸的奶油,东一块,西一块。我的脸被这种“高级”化妆品涂的好似京剧脸谱一般。不,京剧脸谱的颜色没这么单一,纯白的奶油在镜子里好像小花猫的毛,我舔奶油,何不像一只馋猫!我也笑了,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摇身一变,竟变成了一只馋嘴的小花猫!

  童年趣事,件件都像一枚五彩的贝壳,这些五彩的贝壳,托起了我五彩的童年!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1096626.html

上一篇:凿壁借光的故事读后感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