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心得 > 手机访问:m.u522.com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4年08月17日

《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假期中,我读完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 , 颇有启发。罗素,是 20 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 社会活动家。他的书,思维敏锐,文风犀利,总而言之就是稳健 而不激进、温和而不保守。难怪爱因斯坦说: “阅读罗素的作品, 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的教育学名著,书中浓缩了他的 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并通过对现存的各种教育制度的评 估,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 其中大多数被现代教育理论认证是正确的。他还分别站在家长、 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角度独特。思 维具有维度感,论证方式多样,一句话总结:这是一本浓缩人类 教育智慧的经典之作,可谓海内独步! 罗素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人的理想品 性” ,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理想品性有四种表现方式:活力、 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 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让人保持激情和向上的 亢奋;勇敢是克服阻力,战胜困难,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 生活不可或缺的;敏感是人对外界的感知程度与明锐性的反应。 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社会就会退步,人类文 明就会得不到延续,文明社会就会倒退到野蛮社会!智力能使好 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同样可以转变为智慧。

  要达到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的教育结果, 罗素在书中 讲“只要我们在身体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适当的关心青少年,所 有这些资质均可形成”我还认为罗素是智者,他巧妙地把爱心和 科学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理性和品性之间是爱 心和科学。他讲: “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 性的” 。所以,我们的教育是爱与科学的结晶,凡是教师缺乏爱 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罗素认为, 最好的教育 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 通过对儿童的身体、 感情和智力上的 “恰 当的处理” ,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 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 。 但现在的国内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 “绑架教育”充斥整 个教育界!这里所谓的“强制教育”不是强制孩子去接受教育而 是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只知道盲目的接受,而不知 道创新,缺乏了师生交流的自由性。当教师为了学生的“前途” 殚精竭虑,而学生却似乎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排斥感越来越重! 这是为什么呢?你问学生现在, 你们最看重的是什么?孩子们的 回答给足教育面子,都一致回答: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为国家 做贡献等等。这些回答是强制的,这是“强制教育”的产物。但 一定有惊人相似的答案藏在很多孩子的心里,那就是:分数!分 数固然重要, 但是这种重要性老师往往再用一种几乎是强制的手 段让孩子去感悟它。孩子们没有自由的空间去自己理解“分数”

  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罗素的自由教育是“滴灌” ,而现在的教育 就是“浇灌”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孩 子可以把它想象成若干生动活泼的东西, 而大学生就只会老老实 实地回答那是个圆, 成人根本就不敢回答。 这个告诉我们: 教育, 往往不一定能给予学生什么,反而是限制了剥夺了学生什么、强 制了孩子去探索发现什么,束缚了太多的东西了。 如今的“强制教育”让学生脑海里产生了思维定式,一切的 回答的目的是以和标准答案高度相似为最高利益, 老师整日的教 学潜移默化的强制学生记忆前人的回答模式, 自由的想象在在所 谓的标准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想象的天空不在蔚蓝。 在一个崇尚应试的教育环境中,怎么可能产生智慧的交流, 怎么可能创造充满人性的美好生活?当学校生产出一个分数的 片面追随者, 也就注定多了一个精神的流浪者。 这样的校园生活, 学生怎么会不迷失?生活在 20 世纪的罗素看到 21 世纪的后人在 这样发展教育是多么的失望, 他一直主张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在 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或活动,是 觅食而不是喂食,让他们保持自由的心,用自由的心去发现新的 知识,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罗素思想中隐藏着一个新思想, 这个思想对孩子的发展与生 活至关重要,那就是,不要刻意追求全才,全才的产生不一定会 给孩子的生活带来美好。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教育,就连孟子也讲过,鱼和熊

  掌,二者不可得兼。而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要求我们的孩子达到 所有的目标。这让很多学生处在学业无法达到所谓要求的苦恼 中,直接造成师生矛盾的增加,教育的停滞。君不见,各地少年 宫出来的孩子强颜欢笑中那份隐藏的苦楚吗?全面赢在起跑线 的心理,化作孩子们脸上的苦笑。赶鸭子上架、 “求全心理”已 经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迫不得已要接受的, 这种心理其实是应试 教育披着“全能型人才”的外壳。没有任何人在各个领域都是精 英,所谓技多不压身,绝对不是指这种盲目的发展“全能学生” 。 很多地方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误认为让孩子去学习所有的东 西,不切实际的学习只会加重孩子的反抗情绪,把原本他们感兴 趣的东西也丢失了。 书中一句话“儿童不是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 体验区掌握美德”这是无比伟大的觉醒!纵观现在教育界,虎妈 狼爸成为教育的楷模,用训斥和惩罚去让孩子记住美德,没有什 么比这个更愚蠢的教育手段了。孩子会一时屈服在家长的“杀威 棒”下,但是心灵上的阴影是长久的,会伴随他们一生,甚至会 延续到下一代。对于惩罚罗素是这样解释的:惩罚应该是你希望 过失者感到厌恶的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的事。某些程度 上“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了。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手段,这是人类 教育历史的倒退。我有亲生体会,在小学往往童心未泯的孩子课 文不会被就会被罚抄课文等等,我想问一下老师,你是如何通过

  教师认证的?抄课文可以解决问题吗?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小学老 师有的是中专毕业,一个没有接受大学系统教育学洗礼的人,也 许惩罚是他们的唯一办法! 难怪好多老年人感慨现在的学生越学 越难,越学越辛苦,因为他们现在的幸福感开始慢慢消失了,被 无能的老师剥夺了。我们还要承认:没有幸福感的教育也许可以 培养高分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每个人当他刚刚学会说话就差不多要开始了他的学校教育, 而学校教育几乎占据了每个人青少年的所有时光。但是要问一 句: 我们的家长老师第一次对孩子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想排 在第一的是这样回答的:你不努力,你就是做苦力。带有歧视性 的恐吓吓唬, 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什么?是未来他们长大后对体力 劳动职业的轻视,赤裸裸的给孩子灌输不平等的职业观。现在我 们会时常感叹年轻人不愿意去基层工作, 这些的始作俑者是谁? 在汲汲于功名利禄而心存不平等的环境熏陶下, 除了是对原本快 乐美好的学习感到恐惧,还有的是势利、自私。 良好的教育目的、博学的师长会使学生们能在愉快的氛围 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其中,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是最重要 的,罗素对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教师队伍中出现有“有思 想,有自由,有心灵”的教师,呼吁一种开放的批判的氛围。有 一片片蓝天容的下孩子去自由的认识新的事物,老师只是航标 灯,而不是纤绳。他反对老师居高临下的浇灌年轻人的思想,相 反的,教师一定要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一些特别宝贵的东西,用这

  些东西再次激发创新的灵感。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 “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 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罗素相信教育的力量,即 使他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并不如意, 但他以自己的教育情怀滋润 他孩子的心灵,并将这些经验浓缩到《教育与美好生活》之中。 让后人用这种方式滋润他们的后代。 教育与美好生活,这应该是我们未来的老师,所要努力实现 的!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笔记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早期儿童教育的一本书。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辩证的色彩。这本书虽是理论性的,但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无趣,反而有种令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又让人感觉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觉。作者对任何一种理论、观点的分析都未全盘否定或肯定,而是抽丝剥茧般地细致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者指出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现将精彩之处做摘录:

  人类只有通过想象才能领略未来世界的模样,否则“进步”将变成机械的和不足挂齿的。

  【书中有个故事令人深思,契科夫的叔叔教小猫捉老鼠,小猫不会捉老鼠,对老鼠不理不睬,于是叔叔打了小猫一顿。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最后小猫见了老鼠就直冒虚汗,颤抖不已,逃之夭夭。小猫是正常的一只猫。而我们每个人,都和这只小猫是一样的,一味的惩罚只能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正确的约束并非产生于外部的强制,而是产生于使人自然地去从事那些喜欢的而非厌恶的活动的心里习惯。

  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安定与艺术,却不能产生进步与科学。【这是将近一百年前的判断,现在看来,中国还是有变化的,而且已经截然不同,甚至倒过来了。】

  中国的文人墨客显得过分多疑和懒散,而日本的教育产品又显得过分教条和强悍。

  须知教师爱学生应当胜过爱国家或爱教会,否则他绝难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

  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

  战战兢兢与勃然大怒是极为相似的情绪,那种表现出激怒的人何曾具备最无畏的勇气。

  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即使在动物身上,我们也可发现好奇心的最原始形式的表现。

  从一开始起,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孩子看作是家里圈养的小动物。从最早时候就应将孩子当作潜在的成人。

  我们通常认为属于本能的恐惧,其实大多是后天的,如果未经成人渲染,它们根本就不会产生。(本来没事,经常吓唬,孩子就害怕了。)

  对危险的合理理解是必要的,而恐惧则大可不不必。

  战胜恐惧的经验是令人心醉神迷的体会。它易于唤起孩子的自豪感:当他因勇气而博得赞许时,将终日喜形于色。

  害羞是胆怯而令人沮丧的一种表现形式,起因部分是因为同陌生人交往太少,部分是因须坚守社交礼节。(在中国,这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几乎。

  如果孩子所有的时间都须有严肃的追求,他的精神很快就会崩溃。

  残忍是以将本人的意志强加于人为乐,勇敢则是对个人的不幸不动声色。

  如果教育只是以避免错误为主要目的,它只会制造智力上的冷血类动物。(我们的考试不正是如此吗?马加爵、药家鑫正是极端产物。)

  真实和坦率能够化解困难,而压制性的道德训练的企图则只会使困难增大。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不诚实几乎都是恐惧的结果。从小未遭到恐吓长大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之故,而是因为他压根就不会想到有别的做法。

  惩罚智慧增加孩子的恐惧,从而增强说谎动机。

  永远不要装作一贯完美无暇和超乎常人;孩子不会相信你,即使相信,也不会过多喜欢你。

  对孩子以惩罚相威胁,实际上则无意实行,这种谎言对孩子影响极坏。

  惩罚应当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

  关于惩罚与夸奖,需要一定程度的的谨慎:第一,无论夸奖或责备,都不应采取比较的方式。不宜对一个孩子说他比某某孩子做得好,或某某孩子从不淘气,前者产生鄙视,后者产生怨恨。第二,责备的应用应远比夸奖少,生效后,不应继续使用。第三,对于理所当然之事不应夸奖。

  不要泛泛的说:“要勇敢,要友爱”,而要鼓励他去做一件足以体现勇气的工作,然后再说“好极了,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

  缺少游戏,孩子就会变得呆滞和神经质,他失去人生的乐趣,并增长焦虑的情绪。

  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

  如果你告诉孩子,他们必须富有爱心,你就是在冒制造骗子想、小人的危险;但若你使他们幸福自由,如果你对他们和蔼可亲,你就会发现,他们是自然地善待他人的,而他人也同样会投桃报李。

  (关于性教育)有两条规则必须贯彻始终: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地对待性知识。

  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便是充满破坏性的。

  所传授的周四应为智力目的而传授,而不可以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而传授。(不盲从,坚持真理。)

  这种知识(性知识)本身并不坏,坏在只是沉溺于某个特殊话题的习惯。痴迷的毛病不是在一开始通过粗暴分散注意力的努力所能消除的,然而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耳熟能详,却可奏效。禁令和道德只会使之更加恶化。

  智力的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求知虽难毕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及精确性。好奇心是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并指向正确的目标,其余的品质便会随之产生。

  应当鼓励年轻人将一切问题都视为尚无定论者,且能将任何意见都当作争论的结果而予以抛弃。【也就是培养批判精神,我们的教育太多的死记硬背,不允许出错。没有批判精神,民主情怀,只是活动的书柜。】

  追求准确的知识易使人厌倦,然而这对于一切完美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事实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向儿童挑明。令儿童背诵诗篇,可以培养这种重要的精确性。通过调动兴趣及重复获得精确性,则为上策。

  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这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而不是一种苦恼的秘诀之一。

  开始就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话题有两类;一是从地质学到人类及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概观及进程,其次是扶弱济危的英雄豪杰充满戏剧性情节的故事。

  文学作品若缺少背诵,便不能充分获得良好效果。

  早期的教育工作是:调教本能以使之产生和谐的品性,这种品性是长于建设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是充满爱心的,而不是冷漠阴沉的,此外有事勇敢、坦率和聪慧的。

  【总之,教育应是充满爱心的,有批判精神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培养出来的人也应是有这些品质的。】

  2018年12月17日晚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李菲菲

  读完英国作家伯特兰·罗素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后,使我感受深刻。

  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懂得赏识学生的老师;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生动有趣,真实自然而学有所得的音乐教学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的得到陶冶。

  书中伯特兰·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他分别站在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和思考问题。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给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在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

  懂得欣赏学生的老师才会被学生欣赏。音乐课上,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唱、满意的回答、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的感觉是美好的。作为音乐教师,要懂得欣赏,及时发现、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并巧妙的运用鼓励艺术,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记得上学期带了一名学生,在班里学习很差,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倒数几名。正因为如此,性格也变得特别胆小。在一次音乐课上,偶然间我发现她唱歌不跑调。抓住这个闪光点,我及时的表扬她并对她说:“你唱得不错,如果声音再大些会更好。”听了我的称赞她又唱了一遍,与第一遍相比她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以后的音乐课中,我便时常为她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再后来我又鼓励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帮她树立了自信心,让她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渐渐地我发现她的性格不仅变得开朗、大方,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以,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他以自信心。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

  二、在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以爱心,让学生能时时感受到真挚的师爱

  学生是最需要老师关心的,这能带给他们巨大的鼓舞,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书中作者伯特兰·罗素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熟悉班级的每一个情况;要事先摸清学生的底细,哪些是音乐积极分子,那些是调皮捣乱“专家”,要能随口喊出部分学生的名字;下课后,可以与学生多聊聊天,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想法。同时,作为新教师,应充分体谅、爱护学生,不要动不动就发火。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唱不了的段落,要耐心讲解,反复范唱;学生回答错了不要挖苦讽刺;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应乐于接受,给予鼓励、表扬;对调皮捣乱的学生应沉着,不慌不乱不怒,以礼相待或作冷处理。让学生能时时感受到真挚的师爱,乐于在你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伯特兰·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中小学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了活力,往往喜欢明快的音乐,这是他们所处的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必须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别出心裁地引入一些经典流行音乐最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生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好动。结合这一特征,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动态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动态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培养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潜能。例如:不妨让学生讲一讲,引导学生为音乐编写一则动人的小故事;说一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对音乐的理解;演一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音乐的感知,用几个富有创意的肢体语言或舞蹈表演来演绎对音乐的理解;跳一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适时引入一些舞蹈片段,以点燃学生心中跃跃欲动的渴望;画一画,启发学生运用视听联系,用色彩渲染对音乐形象的印象。这样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可以避免学习的单一和枯燥,又能启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充分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在教学中真正想到学生,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出发,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得到潜能的发挥,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为此让我们教师一起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自信、有爱的成长环境吧!让学生都能在艺术的滋养中健康成长,让教育与美好生活同在!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8年8期

  都市家教·下半月的其它文章

  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制度变革对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影响

  如何把兴趣教学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中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小学数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生活化分析

  3d打印技术在模具行业中的应用探索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2018/8/12 17:36:33

  【正文】:《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我情不自禁决定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是因为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是如此深切地感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能有多少人有底气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呢?

  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书占有重要的位置,“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经常浏览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并情不自禁的重读了令我心醉沉迷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读书可以赏心悦目、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当我们以快乐的心态读书时,读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读书能够为我们答疑解惑,我在读过《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后,体会到怨天尤人不会带给你幸福,碌碌无为也不会带给你幸福,只有懂得去寻找阳光普照的地方,懂得放弃忧伤的人才会自己创造幸福。读书能够让我们心境平和,如同泛舟于静静的湖面,周围绿色相伴。在喧闹的城市中,在重重的压力下,一杯茶,一本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在工作中延续幸福。工作中的幸福体现在为自己建立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一目标应是自愿的,可实现的,体力上、精神上可以承受的。曾经有人一度提出“只有教不会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可能很多人为此而奋斗,可能这些人因奋斗无果而悲伤、失望。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四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教育与美好生活》告诉我们,现行的教育是选拔式教育,选拔就要淘汰,淘汰必然导致一些学生学业上的不成功,老师不能因这一永远达不成的理想而承受相应的压力。解压是在工作中延续幸福的焦点,也许在工作中解压并不如电脑中解压那么方便,简洁。但为了我们的幸福,请学会解压。

  在生活中展示幸福,《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告诉我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身份不同的人应该做着不同的事,穿着不同的衣,和谐才是一种美,这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幸福,因为我们懂得,生活中不仅有工作、家庭,还有一个真实的自己。

教师《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教师《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读书空间——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查阅了很多推荐老师阅读的书目,我选择了《教育与美好生活》。说实话,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的题目吸引了我,它让我想起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作为一个从农村考上大学,然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拿到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书中的内容。翻开扉页,这本书居然是一个听起来比较熟悉的名叫罗素的英国人撰写,并于1926年出版的。

  查阅了相关资料,我才了解到罗素是20世纪英国声誉卓著、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对许多哲学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而且对于数学、自然科学、教育等许多领域极为关注,写出不少有价值的论着。罗素1890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专修数学,到四年级转修哲学,1894年以优异成绩从道德科学(当时的哲学)系毕业。1895年以《论几何学的基础》的论文被选为研究员。1901年到1910年的10年间,他与怀特海合作,力图实现由逻辑推导出数学的纲领。1910年回到剑桥大学当讲师,讲授逻辑和数学原理,1912年他与维特根斯坦相遇,诱发了其哲学思想上的转机,这两位20世纪大哲学家的相遇,引起了20年代欧洲哲学界的革命性的变革。1914至1917年,罗素参加反战运动,1918年由于两篇文章而被法庭以侮辱盟国的罪名判处6个月监禁。1920年访问苏联、中国,此后一直以写作和到美国讲学来维持生计,1938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在美国逗留了5年半,1944年回到英国,在三一学院讲了两年哲学,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70年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改造原理》(1916年)、《自由之路》(1919年)、《婚姻与道德》(1929年)、《教育与美好生活》(1926年)、《教育和社会秩序》(1932年)、《西方哲学史》(1940年)、《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限制》(1944年)、《自传》(1967年—1969年)。罗素的主要贡献首先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从逻辑出发,创造了分析方法,在逻辑哲学、认识论乃至本体论等纯粹哲学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开辟了现代哲学的一个新方向,后来发展成为现代英美哲学中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

  罗素这样一位研究成果卓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令人敬仰。据了解,《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书在1926年出版,1年之间重版了6次。然而《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书毕竟是在近百年前写的,它有可读性吗?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有指导意义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这本书的学习。

  《教育与美好生活》全书共3大部分,分19章。第一部分陈述了作者对理想教育的观点,包括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教育的目的两方面的内容,分别评论了教育与民主的关系、实用教育和古典教育、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这几种流行的教育理论和争论,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的品性具有的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和智慧;第二部分作者叙述了品性教育,认为品性教育在6岁以前便能基本完成,6岁后,学校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品性问题,这些品性应当在智力教育中自然生成,他按照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将整个幼儿期的品性教育化分为两大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也随之不同,并论及第一年、恐惧、游戏、诚实、惩罚、交友、爱与同情、性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智力教育,把德与智视为完整教育中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对待,认为六岁后主要是以学习知识和发展智能为主,提倡智力美德,即“好奇心、虚心、求知虽难毕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以及精确性”,作者从一般原则、十四岁前的课程、到走读学校和寄宿学校,直至大学教育,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读完《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我认为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不小的指导意义。

  一、尊重学生差异,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培养。

  罗素认为活力、勇敢、敏感及智慧是理想品格的基础,理想的人都应当具备这四种理想的品格。活力、勇敢、敏感、智慧这四种理想的品格涉及到身体、情感和智力这三个方面。身体是进行一切行为的基础。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等于零。情感也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智力是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今天的教育,过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略了其他非智力方面。多少孩子每天都学习到深夜,周末还得参加特长培训,不能享受到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们天天高嚷着“减负”、“减负”,形式是变了,而结果并没有改变。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根据学生的天性来培养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现学生的潜能,从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重视学生智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其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德育,应做到智力和非智力素质共同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二、不仅要做孩子学习上的老师,更要做孩子心灵上的老师

  罗素在书中以其子为例:当我给儿子讲了《杀死巨人的杰克》的故事后,我试图使他将自己认同于杰克,但他却决意选择了巨人。当他母亲给他讲了《蓝胡子》的故事后,他坚持要当蓝胡子,并且认为蓝胡子的妻子不肯俯首贴耳,确实应予严惩。在他的游戏中还出现过砍下女人的头颅这样残忍的场面。弗洛伊德学派会将此说成是性虐待狂,但他对装扮成一个吞吃小男儿的巨人,或是一辆牵动重载的机车,感到同样的快乐。

  孩子们在游戏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从而获得一种虚拟权力后的愉悦,这是孩子“获得原始满足的权力本能”。“坚持要当蓝胡子”,就像能从扮小兔、踢足球这类游戏活动中获得快乐一样,他们只是觉得很好玩,出于孩子的一种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以装扮蓝胡子为乐的儿童将来会超越这种嗜好,并学习以其他方式寻求权力。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片纯洁的净土,他们的思想中从没有道德、宗教等社会因素等概念。倘若从成人的思维方式出发,把这些儿童游戏的行为当做不道德的表现,给孩子纯净的心灵强加上“不道德”的标签,压制孩童的行为,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变得唯唯诺诺、缺乏想象力。

  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从儿童的思维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尊重儿童的思想,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或评价儿童的行为及言语。保护和珍惜学生的童心。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老师更是要多学习和研究儿童心理学等各方面的教育知识,不仅做学生学习上的教师,更应当做学生心灵上的教师。

  三、做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罗素认为品性教育在6岁以前就能完成,6岁后,学校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这一问题了,只要在以前的基础上稍加注意就可以了,更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智力进步上,从而促使品性教育进一步发展。他将“德”与“智”视为完整教育中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出了“智力美德”。

  他认为智力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专心、耐心、勤勉及精确性,其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并且指向了正确的目标,其他的品质也会随之产生。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是刺激学生产生对此学科的好奇心。对于好奇心的价值,罗素在文中讲了一个例子:我儿子虽然从未上过一堂课,但他的地理知识要比他的保姆多得多。他是由于喜欢乘火车、坐轮船而获得有关知识的,而这两件事是所有的男孩都会喜欢的。他想知道他想象中的轮船所要走的航线,当我告诉他去中国所需经过的行程时,他听得特别全神贯注。以后,只要他喜欢,我就向他展示途径各国的图片。有时他坚持展示大地图册,并在地图上观察这种旅行。他每年有两次乘火车在伦敦和康沃尔之间旅行,这条路线使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知道所有火车停靠或火车车厢脱钩的站名。他对北极及南极感到痴迷,同时又因缺少东级和西级而大惑不解。他知道在海的那边的法国、西班牙和美国的方向,还知道在这些国家所能见到的许多事物。

  孩子的这些地理知识并不是教会的,而是他受好奇心刺激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单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自主的学习。一旦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被动变成了主动,他就会更加努力、更加认真、更加快乐地学习。

  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好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孩子们树立学习目标,并把目标划分为若干小目标,一个一个目标的逐步达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百年前,罗素在《教育与幸福生活》中再一次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我相信,只要我们励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定能当好一名让家长放心,学生爱戴,社会满意的老师。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那天,在网上搜索教师必读书目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书《教育和美好的生活》,首先是题目吸引了我,其次作者罗素是数理和哲学领域的才能,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比较好奇,这位数学家眼中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静下心来,怀着好奇,认真拜读。。。。。。

  读完这本书后很是钦佩,也读懂了一些: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

  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还有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

  所以我认为站在老师的角度首先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

  其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也就是有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摘要: 读完英国作家伯特兰·罗素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后,使我感受深刻。

  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懂得赏识学生的老师;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生动有趣,真实自然而学有所得的音乐教学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

  查看全部

  收起∧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800字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800字:

  每个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不同,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更不尽相同。是拥有一份得新应手的工作,幸福美满的家庭,乖巧懂事的儿女,其美好都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的。身为教育人,用知识和教育去定义生活,美好人生中,爱和知识是必须的。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品读罗素的书之前,我是先搜寻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人、经历、思想以及他对教育的观点。揣摩作品的表达顺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泊特兰。罗素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对教育成败的认识后的浓缩表现。作者通过对现存教育制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

  作为小学教育者,我关注的是书中的儿童教育。罗素在书中这样提到: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现如今教育的实效性不理想的同时,引人思考。不要以为好的行为是理所当然而只留意到不理想的行为。改变教育态度,儿童需要你的关注和鼓励来建立信心去探索学习。需要教育引导学习到什么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认可和鼓励也能帮助他肯定自我。

  可在教育时做适当地改变:和他说话时望着他微笑,与他平视,让你们的距离拉近;儿童情绪变化强烈时可轻抚他,揽抱他,吻他;表扬时对他鼓掌,向他竖起拇指。要使用正面语言、直接、简短、令他易理解,并且不要加上批评和责备;当幼儿明白到原来好的行为会得到关注,那便会增加他多做好行为的机会关注教育;不要只看成果,当他做出尝试,就要称赞他的努力,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儿童在受(m。simayi)教育的同时,体会到的是获取知识的乐趣,体会到的尽是美好,没有训斥与惩罚,不会痛苦。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合理的教育即是让美好生活良性循环的人生。

  “教育应面向未来,但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小语中也是这样提到的。作者:吕晓丽

  阅读全文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1096613.html

上一篇:你好旧时光读后感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