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心得 > 手机访问:m.u522.com

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4年08月17日

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3篇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贾平凹散文秦腔读后感1

  中国的传统戏曲对于teenagers往往是遭到排斥的,所以我时常被视为异类。由于家里有人搞戏曲,我从小就对这种传统文化心存好感,尤其是京剧和越剧,偶尔也听听黄梅戏。至于秦腔,只知道听起来挺闹心的。也许是地域文化的差别吧,一直没兴趣去了解秦腔,直到这次拜读贾平凹的文章,才抓到一点皮毛。

  正如贾先生所写,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曲存异。 越剧如同浙江人,吴浓软语,流畅细腻;而秦腔的个性就如同头上扎着羊肚白毛巾,光膀子上披着大花坎肩儿,水牛腰上别着细羊皮鞭的秦川大汉一样:朴实,敦厚,却不乏粗犷,豪放。秦腔就是秦川人,而秦川人一折秦腔。可不是吗,贾先生虽是写秦腔,可将整篇文章细读下来,我不仅能用耳朵听到振聋发聩的秦腔调儿,还能用眼睛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被太阳晒成浅棕色,泛着油光的各样脸孔,用鼻子闻到黄沙味和着泡馍味的香气。即使没听过秦腔没去过秦地也没尝过羊肉泡馍,但我却能感受到着一切。

  秦腔与秦地秦人息息相关,虽说冲不出八百里秦川,但也延绵不绝好几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秦腔从明代中叶发展至今,它在西北一带已不仅仅以戏曲这一种身份存在,而是完完全全融入在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劳苦大众的生活要素之一。唱戏,听戏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没了这戏就没了情绪的寄托,开心了或是不顺心了都无从开口,这一点,戏曲绝不亚与摇滚。我忽然想起《北京人在纽约》里头的一段----初到纽约的王启明字大工的餐馆里满怀压抑的洗着碗,突然不顾一切地吼了两句黑头唱段,这是他憋足了劲吼的,引得伙计们直叫好,当然也释放了自己压抑的心情,痛快,够爽。京剧如此,西北的秦腔相比更甚。

  总之有这样的感觉----若说越剧是织女手中的绣花针,那么秦腔便是武松腰间的短哨棒。秦腔虽粗,但粗也粗的有特色,有风格,男声雄而有神,女声秀而有骨,如回响在黄河边上的威风锣鼓般有气势。

  贾先生用满纸爱乡之情写这秦腔,其实何尝不是在写秦腔人,戏与人的性子简直如出一辙。我想,希望在秦川宝地闯出一番事业的人们,务必先听听秦腔,别嫌它闹心,仔细品着,里面饱含着多少最朴实淳厚的处事哲学!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贾平凹散文《秦腔》精彩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秦腔》精彩读后感

贾平凹散文秦腔赏析

  土里长出的艺术

  胡景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地方音自有一种独特的腔调韵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一种方音就会有一种地方戏。产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在乡村异常响亮,它有哪些迷人之处呢?

  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涌现出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知名作家,人称“陕军东征”。贾平凹是陕军的领军人物,在小说、散文创作领域卓有成就,他的作品多写以家乡商洛为中心的秦地的人事风物。

  这篇散文名为《秦腔》,但它的用意并不在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行当、艺人、剧目等作为一个剧种的诸因素,它要写的是秦腔和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秦川百姓的血肉联系。秦腔来自草野,创造它的是“下里巴人”,能够真正欣赏它的也不会是“有闲阶级”,只能是大苦中求大乐的草根百姓。文中写到秦腔源于八百里秦川西府的民性敦厚和特殊方音,作为秦川农民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一精神性的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神享受。秦腔对于秦地乡村的重要自不待言,农民把所有农闲时的注意给它,也从中得到足够的乐趣。从搭台、排练到演出,他们全程参与,尤其是演出几乎成了全村人的盛典。全民动员的秦腔也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悲喜剧。作者说的好:“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

  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叙述简洁有序,许多与秦腔相关的轶事写来趣味盎然,描写细腻传神,开场前的“乱”,演出中观众的沉迷都绘声绘色,极富艺术感染力。

  ············································································································································

  陈嘉瑞:那一曲沉雄悲凉的慢板--读贾平凹的《秦腔》

  作者:陈嘉瑞

  秦人是幸运的——在这一方土地上,有自己的作家,书写着自己的生活史,清风街,以及清风街老老少少的乡土形象,将作为中国农村转型时期的特殊场景和群体代表,走入中国的文学记忆。感谢贾平凹!

  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民都是苦焦的。农民是最能负重、最能吃苦的一类人。当年的生产责任制让农民吃饱了肚子,但这些年的农村出现了更为复杂的问题。“四面八方的风不定向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在作者眼里,早先红红火火的生产景象不见了,缺少土地的农村却有土地撂荒,长出野草;老辈的人一个个死去,同辈的人比自己显老十多岁,也开始死了;巷口的妇女们他已叫不上名字,人们弄清他后都叫着“八爷”。这里深藏过他的青涩岁月和少时梦想,他从这里逃出了农村。面对故乡,他有着太多的酸甜苦辣。可如今呢,亲切熟悉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物是人非。为故乡、为乡亲父母、也为自己,以及那些曾经熟悉的过去,他是发狠要写了,却难免不迷惘中透出心酸。秦腔贯穿着整本书,秦腔是秦人的米面。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秦腔》中尽是些琐碎平常的日子。清风街人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个细节接着又一个细节,一句话接着又一句话,“生理切片”式的透视,秋毫毕现地还原出了故乡20多载的原生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面对《秦腔》扉页的作者像,我一下就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是彤云密布中一道耀眼的霞光,使人在刹那间接通了大师的精神世界。孙犁曾说,贾平凹是在“炎炎烈日下,或细雨蒙蒙之中,头戴斗笠,只身一人,弯腰操作,耕耘不已的农民。”是的,贾平凹是农民。

  ···························································································································

  贾平凹的《秦腔》赏析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地方音自有一种独特的腔调韵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一种方音就会有一种地方戏。产生于三秦大地的秦腔在乡村异常响亮,它有哪些迷人之处呢?贾平凹在他的秦腔中告诉了我们

  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涌现出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知名作家,人称“陕军东征”。贾平凹是陕军的领军人物,在小说、散文创作领域卓有成就,他的作品多写以家乡商洛为中心的秦地的人事风物。

  这 篇散文名为《秦腔》,但它的用意并不在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行当、艺人、剧目等作为一个剧种的诸因素,它要写的是秦腔和养育了这一艺术样式的秦川百姓的 血肉联系。秦腔来自草野,创造它的是“下里巴人”,能够真正欣赏它的也不会是“有闲阶级”,只能是大苦中求大乐的草根百姓。文中写到秦腔源于八百里秦川西 府的民性敦厚和特殊方音,作为秦川农民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一精神性的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 神享受。秦腔对于秦地乡村的重要自不待言,农民把所有农闲时的注意给它,也从中得到足够的乐趣。从搭台、排练到演出,他们全程参与,尤其是演出几乎成了全 村人的盛典。全民动员的秦腔也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悲喜剧。作者说的好:“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

  《秦 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 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 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作 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 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 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固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和“西凤”白 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这个人 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 的艺术。

  《秦腔》用瓷实精到的描写重塑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世界。贾平凹以对农村农民过着的“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的痛切感受,从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日常事入手的描写,细流蔓延,汇流成海,浑然天成,直达本质的真实。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近年来许多临空高蹈、不无夸饰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拨乱反正”。《秦腔》看似日常、琐碎,实则坚韧、淡定。它显示出了贾平凹在叙事上一次冒险的“野心”, 一次白描炫技的成功。或许贾平凹比任何人都看清了在现代化、城市浪潮的冲击下,新一代农村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古老的农村文化势不可挡地解体的洪流,因此, 他借用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秦腔,赋予它成为小说中一种民间文化载体的意义,同时利用这一传统文化的表征,讲述农村宿命般走向衰败萧瑟的必然,讲述他对 故乡这块碑的挚诚。《秦腔》所表现的情感冲突,绝非剑拔弩张,而是一种渗透在农民骨子里、浸透在日常生活的嬗变中的一种无奈;一种所有人都被裹挟到浪潮中 的身不由己。热爱土地而又无法守住土地、一步步从土地出走的农民带给作家的道义和矛盾、忧患与焦灼、迷惘和悲凉,使贾平凹付出挽歌的情感,写下了中国农村 正发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变化;写下了原来乡村生活极其文化形态的分崩离析,写下了“中国一等伤心人”的心酸之情。正如贾平凹自己所说的:“散文是易于表现情绪的”。他的散文中充溢着的真情体现为一种独特的主题精神,表现为一种生命的冲创力。读他的《秦腔》实际上是在鉴赏一块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当我们从《秦腔》里得知,这调门原是有着与生长白杨、苦楝、紫槐的秦川广漠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融合着秦川农民的生活节奏的时候,我们怎能不岁随著作者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我们又怎能不进一步拓宽了对本民族历史的认识视野并感受它的清新气息呢?是呀,“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是啊,在细节中我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贾平凹的思想:

  一 悄无声息的爱恋 真挚的情感就从《秦腔》的人物谈起。

  《秦腔》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展开,是以夏家老一辈兄弟四人为主轴,即夏天仁、夏天义、夏天礼、夏天智,下文中我用仁义礼智简称这四人,而小说中的“我”张引生和白雪,则可作为两个点。如果从平面几何角度来看,这轴线牢不可破,很单调;“我”和 白雪是轴线两侧的两个起始点,这两点即不是一个集合上的两点,也不是没有任何方向感的出发点,而是毫无规律且不断变化的两点,只是不能相遇,不能碰到轴 线。这在中国巫术家看来(所谓巫术家,在我看来即是民间风水阴阳先生、星象家、相面家、占卜家等等),应为吉之下下签,假若两点连成十字状,其应变脸失 色。如果从空间角度看去,这可大有学问。单从“我”和白雪这两点的运动来说,文中倒是展现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苦恋和单相思足以使人回味无穷。这点,我在《浮躁》中就感受到了一种伏笔。弗洛伊德认为,“任何人所爱的深度,可以通过又目的受压抑的情感本能所包含的多少来测定。” “我”引生,文章开头就写到“我最喜欢的还是白雪”,白雪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心肠也好,这是“我”喜欢她的理由,也变成“我”爱她的产物,即使白雪嫁人,“我”“不慎”和白娥发生令“我”痛斥自己的关系,也不能改变“我”的情感方向;即使“我”自残之后,也不能改变“我”对白雪的本能反应。需要指出的是,“我”的本能冲动和一时轻狂,绝不是庸俗的动物本能,而是一种爱的情感下支配的行为,这种爱是有太多的压抑,“我”的自残一方面是爱的鲁莽,另一方面却是道德的借刀之计,这是爱的极端发展下,自我的贫乏的表现,要不其怎会得逞,“这也是一种羞耻心,它是大自然的一种秘密,限制难以束缚的欲望”(康德语)。许多人都不理解“我”对白雪的情感,即使理解“我”的赵宏生也不利外,“我”对此也不屑一顾,当然悲哀是不可免的。文中说“我”对白雪,无人理解,只要白雪知道就行了。这正是“我”的痴情所在。“我”偷着看白雪、关心白雪、思念白雪,作者在其中用了一些类似魔幻的手法,小虫子都是“我”,把“我”似乎写成了一个很像精神病人的形象,实质上把“我”引生对白雪的爱升华到一种绝妙的境界,庄重伟大。庄生梦蝶的故事在这里倒市是具有代表性,只不过庄子在梦中而“我”却在对白雪的一片爱的精神境界中,这是一种极度的感情支配着“我”:“我”的一生里有白雪,文中提到来世说里也夹杂着这点,那么所有与白雪有关的事都是“我”的生活,文中提到“我”在街里的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打架闹事、闲聊、喝酒、发疯,甚至为夏天义一句真心话而跟随其余生,等等,这些无处不存在白雪的影子。从这里可以得出,中国文学作品中能够写出一个男子活着的一切及一切的活着,都是为了一个今生都无缘在一起的女子,仅此一绝!“我”引生可谓中国传统痴情男儿的杰出代表,绝无仅有,但不可不抱憾永生!

  而另一重点人物白雪,她对“我”的一切“秘密”似乎都洞察一清,作者借一点如古人所云心灵感应,现代人称之为伪科学的心电感应,百试不爽,心照不宣的表明这点。康德曾说,女性的道德是美的道德,“我”的举动在白雪看来,“我”不是人人称道的疯子引生,“我”是一个充满永恒生命情感的奇男子、伟丈夫,在庸俗视野里披上了病态,她自己也在庸俗道德之下勉强的似乎接受不了“我”,这是可以理解的。她对“我”的爱很迷惑,无所适从,却不能不有所表示,文中曾多次提到。总之因为她到底是一个闲妻良母型的女人,具有女人的道德观念,其中一点就是“一个女人的勇气在于她为自己的荣誉或为了爱而忍耐地宽容罪恶”。

  二 轴线的定位 现实难题

  其次,这一轴线,仁义礼智四兄弟(前面已说明所用简称)就带动整个空间运动系统,包括他们自己及其子弟演义出一场场闹剧,不可胜数,又有街坊邻居的掺和,大小官员的上场,还有“我”和白雪表演,因为这无不受仁义礼智四人的影响。观察四人,他们的称谓和各个的形象紧密联系,他们可否真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乃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简称,“五常”之 四,其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是为正统所称道、倡导的,作者以此命名人物可谓独具匠心。且不论此,这四人在小说中的位置可是核心,小说无处不在的 流露出他们的影响。他们领导影响着若大一个地方,然而就在仁义礼智的眼皮底下,闹剧丛生,诸如家庭矛盾的尖锐、家族矛盾的激化、邻里矛盾的不可调和等问 题,又有明娼暗盗、贪污腐败、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丑恶现状,更重要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最终结局却由一个巫术家的预言得到应验, 仁义礼智滚开、夏家后代在劫难逃。这里面,最为触目惊心的莫过于夏家没屁眼的婴孩,应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和警示。但令人疑惑的是,如此合理的故事,为何偏生 出如此多的怪事?这就是让人容忍的人和事,为何又充满玄机?至于“我”和白雪同他们的关系,那都是由于“我”爱白雪关系及她失败的爱情的关系,前面已提过,在此不赘言。

  三 文化的症结 时代抉择

  以上许多令人惊异之处,作者贾平凹的意图很明显,症结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得失,这一文化命题。“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精神方面无形的影响这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及历史走向,因此文化传统不但决定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道路,而且还影响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而 时代在发展,新旧会冲突,我们应该关注。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为:重人道、轻天道;重礼治、轻法治;重群体、轻个体;重直觉感悟、轻理性思维。这些传统当然 有可贵之处,然而长期的专制统治,文化精华与糟粕鱼龙混杂,那么在新时代条件下,新旧东西、合理与不合理的东西的冲突,必然会带来中国社会诸多领域的变 化。《秦腔》中无论悲喜都有关于秦腔的渲染,作者就是在全文中贯穿这一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的唱腔,烘托博大的文化传统及其精神,这也是在强调其不可或缺,反 过来也对秦腔这某种传统文化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新时期所遭遇的尴尬局面提出了批评,反映了一定文化问题。文中写村人对秦腔的喜爱,尤其是夏天智、白雪对秦腔 的满腔热情,另一方面写剧团没落、白雪与丈夫因秦腔而发生隔阂等,就是这一思考的体现。那么在这种传统气息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新旧事物展开了斗争。

  观察作者笔下的仁义礼智,夏家四兄弟,这“五常”竟 变为人名,我们默查这些人,综观全文,可以说这四人代表了一种道德伦理传统,然而恰恰是这出了问题,作者妙笔以夏天仁早亡,夏天义不得善终,夏天礼暴死, 夏天智不智,展现出仁义礼智所代表的道德伦理传统在新时代面前的溃败,从一个更深远的角度来说,应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磨练。原因何在?康德曾说,虚假的 道德和健全的道德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仅仅是在寻找对付恶的手段,后者所关心的则是消除恶的根源本身。正是仁义礼智的伪仁伪义伪礼伪智!夏天仁早亡,给“仁”字纲常画上了句号,夏天义霸占人妇,早已不“义”,后虽努力不过也不济事,而夏天礼不闻“礼”德,大肆投机,终于暴死,夏天智“智”慧异常,竟为家庭矛盾气极致癌,命已不长。但细究其祥,发现作者并不是对“五常”这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道德伦理中最重要的东西进行全面否定,因为作者始终保留对传统文化的坚强信心,而是企图揭示一个道理,即鲁迅先生所称道的“拿来主义”精神,应当作为一种文化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不至于受旧道德的压迫去自残,“我”可 以说那样做是丝毫不会觉的有道德上的折磨,而只有白雪的折磨了;白雪也就不一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而白白断送了自己的爱情;仁义礼智四人也不会有呆板的作 为,留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其他众人也不至于在时代发展中仓皇鲁忙的作为等等。另一方面,作者以无比的正义之心严厉指责当前的物欲,经济利益不应成为一 切的主旨,文中曾对那些昧着良心赚钱的人的描写入微,刻画其嘴脸,以及对肉欲也提出了批评。这样,我们看到,作者揭露中国现代社会的冲突,在涉及更深层次 的精神方面─文化方面的问题,目的就已达到。

  四 谁主沉浮 道路问题

  然而这是怎样的过程?谁将是这个动荡时代的精神主宰?我们不难发现,从小说主要人物仁义礼智四人、白雪和“我”,及夏家的其他人还有其他主要人物,到小说的主要情节,得出一点,那就是具有失败感、毁灭感的残缺的美,这也适用于作者叙说故事的手法。举几个例子,如仁义礼智并不怎么仁义礼智,漂亮的白雪嫁给丑夏风,“我”张引生洞察一切空有聪明才智,对白雪空怀思恋,却是疯子、残废,多好的夏家小女婴却没有屁眼等等,好象作者在变戏法,正常不过的事物在贾平凹的手中都残缺不全了,这正是作家贾平凹的高明之处,给你惊叹,你才会思考,这不正是一种美的享受,残缺的美,尤其注意的是在“我”引生这里,这种美令人发狂到极点。这作为突破口,“我”并不是疯子,即使从生理上或是精神上,也都看不出,文中“我”除痴情外,“我”应是个聪明绝顶之人,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共同塑造的典型,当然“我”的缺陷一方面是作者带给读者思打开思想大门的钥匙,另一方面正是“我”不断追求完美的动力,如果这篇小说能够指点我们时代的精神理想,我想“我”这一形象是否能作为唯一的源泉。这隐含作者的指向,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明确告诉你道路是是什么,怎样走,这是作者高明之处,下面将详细探讨。“我”身上有充分的传统文化气息,文中流露出老庄哲学意味的自我意识,而又不拘泥于自我,应当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思想,具有传统思想气息,这些都是一种淳朴的人类天性的流露。文中有“我”对自然、人和事物绝然异于别人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写“我”对树枝的形态的想法,对花草虫鱼飞禽的认可和寄托,是一种生命形态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包括大自然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最朴实无华的感知,永远不变,而这些都是浅显的道德伦理及纷杂的现代物欲所顶礼膜拜的、所臣服的,也难怪引生“疯”, 只对理解自己的夏天义老头子心存一念、鞍前马后了,只对白雪痴迷,聪明世事。在这里,贾平凹抒写了人生的两大目标,即追求自由和爱情,这就是引生活动的全 部,只有引生才能从一种朦胧的生命感动中懂得,这就是引生的道路,人类天性的总称,生命意识在现实人生道路上直观的显现。对于爱情前面已谈过,而自由,康 德认为,“对于习惯自由的人来说,没有比被置于和他一样的人的统治之更不幸了,而这个和他一样的人 可能迫使他违背自己的意志,却做要他做的事情。为了更能忍受屈从别人这种可怕意识必须对此有长期养成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能体验到如下情况:虽然有许 多灾祸你并不要摆脱,但如果灾祸事关生死存亡,涉及到在奴役和死亡间作出选择,那么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宁愿面对生命危险。”引生似乎飘然的在街里飘来飘去,有点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飘然,但他决非阿q。 从打架闹事到闲聊吹牛,从吃喝拉撒到全力劳动,他都没有感到任何防碍,不像仁义礼智兄弟老钻牛角,弄出一大堆事,也不像君亭等村官忧心重重,媚上欺下,更 不像夏风等人自找烦恼,他是洒脱的,只是在一件事上绊了脚,那就是爱情,若为爱情故,二者皆可抛,无可厚非。但作者也暗示这自由并不局限于此生活的表象, 精神自由和生命灵魂的崇高,会在所有文化影响下的远古时空及现世未来的时空中,留下美的轨迹,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什么才是永恒的?文中魔幻的世界和手法、 炽烈的感情、萌动的生命意识,不正是作者的努力吗?这都是天性使之然,一个理解生命的人,除过此二者,还能有多大的奢望,更何况作者笔下的引生只是一个平 凡的农民。

  整篇文章带我们的主要是秦汉文化感受,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贾平凹的家乡)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

  《秦腔》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书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竖一块碑”。

  从《秦腔》中我们得知,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著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参考资料:

贾平凹散文《秦腔》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 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 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 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 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 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 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 么样,今晚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 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 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 南而去的潼关呢。

  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 使多少人在大惑而 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 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 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 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 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 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 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 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 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 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 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 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 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 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 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 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 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秦腔,就源于西府。在 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 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 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辈 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 事,任何一下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 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 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 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 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 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 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 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 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 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 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 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 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 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 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 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 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 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 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 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 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 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猛然发现了自己 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 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 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是老一辈演 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定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 同台。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 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 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寺庙里有 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 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 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 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 高趴满窗台的孩子。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 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 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 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 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 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 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 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 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 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 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 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 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 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 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 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台下就乱 了,后边的喊前边的坐下,前边的喊后边的为什么不说最前边的立着;场 外的大声叫着亲朋子女名字,问有坐处没有,场内的锐声回应快进来;有 要吃煎饼的喊熟人去买一个,熟人买了站在场外一扬手,“日”地一声隔 人头甩去,不偏不倚目标正好;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 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 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 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 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 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大幕又一 挑,站出戏班头儿,大声叫喊要维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 干子”人物来。这类人物多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却十二分忠诚于秦腔, 此时便拿了枝条儿,哪里人挤,哪里打去,如凶神恶煞一般。人人恨骂 这些人,人人又都盼有这些人,叫他们是秦腔宪兵,宪兵者越发忠于职责, 虽然彻夜不得看戏,但大家一夜满足了,他们也就满足了一夜。

  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 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 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 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 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 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 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 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他们不喜欢看生戏,最 欢迎看熟戏,那一腔一调都晓得,哪个演员唱得好,就摇头晃脑跟着唱, 哪个演员走了调,台下就有人要纠正。说穿了,看秦腔不为求新鲜,他们 只图过过瘾。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面对着这样 的观众,秦腔 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有力气而获得的。如 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 般,但只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台下的人是不肯撤场的。最可贵的是 那些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清演员, 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一声叫 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他们是体会 得最深。那些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却占领了戏场周围所有的高 空,杨树上,柳树上,槐树上,一个枝杈一个人。他们常常乐而忘了险境, 双手鼓掌时竟从树杈上掉下来,掉下来自不会损伤,因为树下是无数的 人头,只是招致一顿臭骂罢了。更有一些爬在了场边的麦秸积上,夏天四 面来风,好不凉快,冬日就趴个草洞,将身子缩进去,露一个脑袋,也正 是有闲阶级享受不了秦腔吧,他们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月在西在,戏 毕人散,只好苦笑一声悄然没声儿地溜下来回家敲门去了。

  当然,一 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员亮相,也是一次演员受村人评论的 考场。每每角色一出场,台下就一片嘁嘁喳喳:这是谁的儿子,谁的女子, 谁家的媳妇,娘家何处?于是乎,谁有出息,谁没能耐,一下子就有了 定论。有好多外村的人来提亲说媒,总是就在这个时候进行。据说有一媒 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台上一个男演员,事先夸口这男的如何俊样, 如何能干,但戏演了过半,那男的还未出场,后来终于出来,是个国民党 的伪兵,还持枪未走到中台,扮游击队长的演员挥枪一指,“叭”地一声, 那伪兵就倒地而死,爬着钻进了后幕。那女子当下哼一声,闭了嘴,一 场亲事自然了了。这是喜中之悲一例。据说还有一例,一个老头在脖子上 架了孙孙去看戏,孙孙吵着要回家,老头好说好劝只是不忍半场而去,便 破费买了半斤花生,他眼盯着台上,手在下边剥花生,然后一颗一颗扬手 喂到孙孙嘴里,但喂着喂着,竟将一颗塞进孙孙鼻孔,吐不出,咽不下, 口鼻出血,连夜送到医院动手术,花去了七十元钱。但是,以秦腔引喜的 事却不计其数。每个村里,总会有那么个老汉,夜里看戏,第二天必是头 一个起床往戏台下跑。戏台下一片石头、砖头,一堆堆瓜子皮,糖果纸, 烟屁股,他掀掀这块石头,踢踢那堆尘土,少不了要捡到一角两角甚至三 元四元钱币来,或者一只鞋,或者一条手帕。这是村里钻刁人干的营生, 而馋嘴的孩子们有的则夜里趁各家锁门之机,去地里摘那香瓜来吃,去谁 家院里将桃杏装在背心兜里回来分红。自然少不了有那些青春妙龄的少男 少女,则往往在台下混乱之中眼送秋波,或者就悄悄退出,相依相偎到黑 黑的渠畔树林子里去了……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 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 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 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 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 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 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地停 车。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 手,永远使你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 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 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 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 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 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1983年5月2日草于五味村

秦地生命的交响——读贾平凹散文《秦腔》

贾平凹的秦腔是篇什么样的散文

  赏析:

  正如贾平凹自己所说的:“散文是易于表现情绪的”。他的散文中充溢着的真情体现为一种独特的主题精神,表现为一种生命的冲创力。读他的《秦腔》实际上是在鉴赏一块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当我们从《秦腔》里得知,这调门原是有着与生长白杨、苦楝、紫槐的秦川广漠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融合着秦川农民的生活节奏的时候,我们怎能不岁随著作者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我们又怎能不进一步拓宽了对本民族历史的认识视野并感受它的清新气息呢?是呀,“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贾平凹的散文里,有深切的同情,有由衷的的礼赞,有尖锐的批评,有无情的揭露,总而言之,他的散文有着急风暴雨般的和爆炸式的力量消耗,有着激烈的情绪的宣泄,有着失落已久的时代的声音。

  介绍: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作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固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

  这是篇很不错的读后感,当然不止500字,楼主当范文消化啊

  一

  生活无诗,总这么庸常着、无奈着。回到家,是琐屑零碎一地鸡毛;去上班,是鸡毛蒜皮到处是非,聪明的钻营家极尽摇尾溜须之能事,老实的实干家牢骚满腹一肚子苦水,为一句话争个面红耳赤,为几块钱的奖金上跳下窜,是是非非来来往往尔虞我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有你,痛苦着,迷惘着,梦想着一块净土,作为灵魂的休憩之所。而举目四顾心驰八荒,所到之处无非是一派茫然。你反复地问着自己:我呢?我在哪?我该去向何方?……没有人能给你答案。你才发现自己的追求显得空茫,要作好文,你先要找回自己,然后给自己一个定位。这滚滚红尘芸芸众生都为功利奔忙,你非圣贤,又该如何克服自己的浮躁和不安?于是不免想起那句偈语:不是风动,不是旗动,是你们的心动。据说“境由心造”,那么,用心给自己营造出一个诗的王国,生活无诗,你得用自己的心灵绘出诗来。

  然后你才能理解贾平凹先生笔下那优美的生活和质朴的人了。从静虚村到五味巷,你看到的是多么富于诗意、多么温情脉脉的生活呵,但事实上你错了,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你要知道,这时候他其实正处在生活的困境中呢。他的太太是家乡县里的,他们婚后到西安,在那个户藉管理森严的年代,要想把她的户口迁进城多么困难,更何况他本是一个不会溜须拍马的书生,在城里分不到房子,他们才租住城郊的。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这个现实,你当然会内心充满了牢骚和抱怨。而他,却在这样的困境中沉静了下来,他把这个村命名为静虚村。静者,宁静致远,“心静乃生神”;虚者,虚怀若谷,才能海纳百川。他说,“要虚,虚怀天下风雨,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觉,而不沦于就事论事;要静,静观自然万象,你便有精于道的自信,而不溺于俗艳浮华。”他没有跟在当时依然流行的“假、大、空”的政治文学的屁股后模仿学步,却把心灵转向中国古典传统哲学和文学的精华中汲取养份,转而思索人生的意义和哲理。《丑石》、《地平线》、《观沙砾记》、《桌面》,他的目光投射到这些个微小的事物上苦苦的思索人生的意义。从建国以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始终以政治的传声筒的形式存在,文学以图解政策为己任,杨朔式“为文造情”的散文被尊为经典,这种散文形式单调,内容空泛,人物苍白,却始终占据着文坛的主流。贾平凹没有随波逐流,他的散文最突出的是:自我。要作我文,首先是个人对于生命的体察,对人生的感悟。一块长期被人歧视认为无用的石头,却是一块陨石,原来有着大用的价值。(《丑石》)一块小沙砾,在自然界中闪烁着美丽的光,捡到手却没黯然失色。(《观沙砾记》)人生的路总在无尽延伸,你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无尽的路?我们读过这些,会感到很亲切,因为我们也常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看到的这个人原来和我们一样,他没有居高临下俯视众生,而是和我们一样面对着人生的困境,他如此坦诚、率真。我们无法不喜欢这样真诚地表达自我的散文。第二个问题,散文应该表现怎样的人?不妨将杨朔笔下的老梁、普之仁(由“普通的人”生造出来的名字)和《商州初录》中屠夫刘川海、石头沟里的那位退伍军人作个比较,无疑初录中的人物也在虚构,可为什么这些人物会让我们感到如此亲切?他们真实得象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只因为这样人物是基于现实的虚构,其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有现实中人的影子,而不是作家从政治概念里生造出来的人。然后我们读《白浪街》对三省民性的描写,《秦腔》中对民俗风情的展现,我们会惊叹作家如此敏锐的观察、如此深刻的感受、如此精确的笔触,他行走在人间,混迹于这庸庸众生中,努力从这平庸得近乎无趣的生活中提炼出如此美好的生活图景、如此亲切的人性。我们会想起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口号,“体验生活”,生活还需要去刻意去体验吗?他们实际上是带着已有的现成的模子去找往进套的泥土去了,然后他们捏造出一个个“人”来。这样的文学必然很快被时光淹没。读贾平凹的散文,我们会对美文的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对大散文的走向有所领悟。一切美文,第一是真实的表现自我,第二须是以俗世的人的身份进入俗世生活,去表现这世俗的人和生活,去从庸常中发现美。这是一个痛苦的生命蜕变的过程,是化蛹为蝶的过程。谁能彻底克服功利心,那不成禅师、圣人或者得道成仙了?但写作无疑是一种寂寞的事业,它需要人禁绝浮躁、虚荣和尘嚣,“安贫乐潜”,是写作者必先经历的一道难关,是化蝶之前先用厚厚的茧把自己包裹起来的蛹的阶段,耐得寂寞,沉静下心去,于名著中,于不断的写作锻炼中,终有一日会化蛹为蝶,从此栩栩然翩飞于这美丽的世界中,同时,以自己的美丽使世界生辉。

  二

  贾平凹先生论散文,首先第一点强调的是:要作我文。不走流行的道路,不重复别人的老调,我想这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当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盲从既有的观念,文章展示的是个人独到的生命体验;二是观察和想象,要体察生活中最细微的细节,文学作品对于人的性格的塑造,正是在这细微处的差别,而想象则是一个写作者必具的功力。而这种功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只能自己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这如同习武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三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通过语言来表现内容,这一点无需置疑。所以他论散文的重点集中在语言上。对于语言来说,高度的技巧是无技巧,但“文无定法,大体须有”,这个“有”强调的是基本规律,大致可以总结三条:一用长短句交错变幻来表现情绪;二活用动词;三巧妙搭配虚词。这样的美的语言来源于向传统古典文学的继承、学习,更源自于向民间俗语的采集和揉合。其语言,古朴、拙厚、旷远,“忠实着生活,又突破生活的极限,工笔而写意,含蓄而夸张。”读贾平凹的散文,最能读出这种化俗为雅、亦俗亦雅、雅俗共赏的特点。他的散文,没有那种装腔作势故作深奥的姿态,“真正的艺术来得这么的单纯、朴素、自然、真切!”(贾平凹语)纯熟的语言技巧使得他的散文收放自如、得心应手,“大抵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东坡语)第三当是突破文体的界限,将散文、小说和诗歌三者的特点互相借鉴、彼此融合,形成独特的文风。形成重精神,重情感,重气韵的个性化特点。

  成功不远,重要的是你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散文中的史诗美感——评贾平凹散文《黄土高原》、《秦腔》

  227611

  分享于03-22 18:51

  散文中的史诗美感——评贾平凹散文《黄土高原》、《秦腔》,秦腔 贾平凹,秦腔 贾平凹 下载,贾平凹秦腔读后感,秦腔 贾平凹 txt,贾平凹秦腔txt下载,贾平凹 秦腔 pdf,秦腔贾平凹阅读答案,贾平凹小说秦腔,贾平凹的秦腔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1096474.html

上一篇:爱丽丝奇遇记读后感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