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心得 > 手机访问:m.u522.com

最美的姿态读后感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4年08月17日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经典读后感10篇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是一本由梭罗 / 惠特曼 / 利奥波德 / 约翰·缪尔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读后感(一):接受、叙述、铭记:关于自然之美的书

  本书是九志天达策划出品的,是一本选集,从八个著名作家的八本书中各节选了一段,这八本书均是自然文学的代表之作,《夏日走过乡间》《瓦尔登湖》《塞尔伯恩博物志》《沙郡年记》《园丁的一年》《蝗虫与野蜜》《典型的日子》《遥远的房屋》。 这八位作者,除了吉尔伯特。怀特是18世纪人,其他七位作者都是生于19世纪。18、19世纪,世界工业迅速发展,在人类文明突飞猛进之时,对大自然的破坏也在加速进行。但他们当时面对的环境应该还是一个不算太坏的环境,他们如果面对今天的环境,也许笔下的大自然恐怕更加有震撼力。 大自然是人类的乡愁。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人越来越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大自然的魅力,想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直接走入多种多样的大自然,在这八位作家的笔下去寻找他们眼中的自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本书是一个引子,为我们列出了一个完美书单出来了。 《夏日走进乡间》,跟着羊群走入塞米蒂山谷。感受溪流、各种植物、各种动物,还有各种壮丽的景色。《蝗虫与野蜜》写作者与友人出游露营,在野外吃蝗虫喝野蜜,已经跟现在的短途旅行没什么区别了。《沙郡年记》把沙郡一年的美丽景色带给了我们。《瓦尔登湖》把瓦尔登湖地区奉献给了我们。《塞尔伯恩博物志》把作者吉尔伯特。怀特对大自然的仔细观察带给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一个地方原来是如此的多姿多彩。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既可以去大山大川大海大河去领略,也可以在你身边的小溪小树小鸟上领略。但首先你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一颗愿意观察的心。《典型的日子》里一条小溪被惠特曼来回描述。溪边独处是他的爱好,他的描写让我看不厌。看水面被风吹皱,岸边有树。看溪边的翠鸟,听各种鸟类的声音。如此细腻的摹写,没有一颗细腻的心和一双乐于观察的眼,能做到么?其次你要乐于多了解各种动植物。多了解一个动植物的名字和习性,你眼中的世界就多一份光彩。《夏日走过山间》里的兰伯氏松、科罗拉多冷杉、红冷衫、白冷杉……看著作者的描述,原来一种树有这么多门道,每一种树就是一个新天地。多了解一个品种,大自然就越发清晰。那种种特征,让你不至于只知道那是树,而分辨不出来树与树之间的区别。 大自然之美需要我们去接受。走出繁忙的工作,忙里偷闲,仔细观察周边的环境,看一看小区里都有哪些品种的树,街道上的绿化花草是什么品种。在外出游玩时,注意一下自然风光究竟是由哪些大自然的成员联手奉献的。把大自然之美铭记于心,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许我们的内心会更加细腻更加豁达。 最后想说的一点就是本书的编排还是有可商榷之处。首先责任者不明确,编者没有明确标出,既然是一本选集,编者就很重要。其次目录上作者和译者也没有标明。我觉得把作者译者在目录上明确标明,对他们也是一种尊重吧。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读后感(二):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大自然是个神奇的存在。

  春天万物复苏,杨柳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夏天骄阳似火,知了在不知疲倦的鸣叫;秋天落叶飘零,却是个丰收的好季节;冬天雪花飞舞,整个世界银装素裹。

  他创造了绵延不绝的山川,他孕育了奔流不息的海河,他让世界变得缤纷多彩!

  我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喜欢欣赏花园里争奇斗艳的花朵,又特别喜欢大海,因为他是神秘的,广阔的,美丽的,大海从不相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我也总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住到海边,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房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工作之前我可以沿着海岸散步,侧耳聆听海浪拍打岸边礁石的声音,感受他的变幻莫测,心情愉悦的进入美好的一天。傍晚,火红的晚霞倒映在海面,可以肆意欣赏落日余晖的美景。

  在忙碌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由于压力过大等原因很多人选择了出门旅游来放松,却很少有人真正的想要感受自然之美。《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收录了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伯恩博物志》、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等八位自然文学大师清简优美的经典随笔节选,以文字的方式向读者描绘了波光粼粼的瓦尔登湖,仲夏日的加州内华达山,飞鸟翩翩的沙郡牧场,雷雨夜的大西洋科德角;阅读此书,你仿佛可以听到松鼠蹿行枝头的声音,看到鲑鱼游巡溪底的身影……

  本书的封面是一幅绿意盎然的景色,茂密的各种绿色植被遮住了隐藏其中的两只目光炯炯有神的老虎,森林深处还有吹着唢呐、身着花条裙的原始人,蓝色的天空下经过一只飞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莫奈的《喜鹊》、希施金的《林中雨滴》、列维坦的《河畔村庄》和科尔的《牛轭湖》等精美彩插,向读者展示了五彩瑰丽的原始天地,如梦如幻,仿若身临其境。

  大自然是灵动的、自由的、富有诗意的,即使是喧闹的都市也会有一片宁静恬淡又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景,以日月为友,与天地共饮,大自然的美妙之处需要你走出房间,亲身体验。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读后感(三):当自然中的事物跃然纸上——读《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

  图片来自网络

  文丨笔尖下的星辰

  每次写新的书评的时候,我都会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漩涡之中。事实上,内心是很紧张的,总怕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宽广,或者是对某些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入,害怕因为自己的遣词造句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误会。耽误了一本好书,也耽误了自己的表达。

  这本《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并非由某一个人所写,它精选收录了吉尔伯特·怀特、亨利·梭罗、沃尔特·惠特曼等等八位自然文学大师的优美随笔。

  怎么说呢?翻开这本书,我的脑子里首先响起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老师的声音:春天来了,动物们又到了交配的季节……咳咳,翻开这本书,书中的八位作者就如同八个优秀的向导一样,带着我们从波光粼粼的瓦尔登湖到飞鸟翩翩的沙郡牧场,从仲夏日的加州内华达山,到雷雨夜的大西洋科德角,听松鼠窜行枝头,看鲑鱼游巡溪底。从喧闹都市回归生灵万物,以日月为友,与天地共饮。如此情景,与苏轼所描绘的侣鱼虾而友麋鹿颇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这本书是节选了八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而成,为便于我们了解这八位作家,书中在每篇文章的开头都配上了作者的简介和照片,照片我们不去管它,毕竟在那个还不知美容整形为何物的年代,一张脸长成什么样那真的都是爸妈给的了。所以我们还是来说说这些作者,关于这些作者的描述,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自然主义文学,比如约翰·巴勒斯就是被誉为“美国乡村的圣人“”的自然散文家,亨利·戴维·梭罗更是自然随笔的创始人。

  所谓自然文学,属于西方文学流派,诞生于法国,因为自然主义文学主要描写自然中客观存在的景物,所以有人认为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因为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质,所以也说这一流派是受了遗传学、生物学等科学理论对文学的影响,因为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所以相对而言,创作路线狭窄,故而存在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一如日本的推理小说一样,不论是日本的本格推理还是社会推理,其终点都在于对人性的讨论,所以创作道路并不宽阔,所以前途也并不光明。

  至少从本书所选取的八篇随笔来看,书中的文字具备相当的科学性,我个人认为,这些词句,就算是拿到科普性质的纪录片中做解说词,也是完全能够胜任的。而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的文笔都非常的优美,在优美的同时又不失通俗和易懂(作为一部外国文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翻译)。

  这八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要属《瓦尔登湖》的节选部分。当然,其他文章也并不逊色到哪里,我喜欢《瓦尔登湖》节选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名声在外,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本书中的其他文章来说,读过《瓦尔登湖》节选以后,书中的文字让我产生了去瓦尔登湖一看究竟的想法,这是其他几篇文章没有带给我的感觉。

  所谓大师的作品大概就是这样,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都毫无词汇的堆砌感,但就是这些看起来平实的词句的组合,让人有着如沐春风的感觉。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写作者在文字上的返璞归真吧。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读后感(四):我们一起去隐居吧——请查收这份自然文学书单

  玫瑰刚刚告诉太阳

  “我会永远记得你”

  她的花瓣便跌到了尘土里

  ——泰戈尔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中间还因为阅读第一章节《夏日走过山间》的节选不够过瘾,把全书去kindle借阅聊以慰藉一番。从喧嚣的都市,跟随八位作家的脚步来一起走进静谧的自然。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分为八个章节,选取了八位自然文学大师的代表作节选部分,意犹未尽。曾经也读过其中几个作家的作品,但在不同的时间,阅读相同的作品,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悟。这种山水间的自我修行,自由烂漫的万物情怀,向往之!

  夏日走过山间8.3[美]约翰·缪尔 / 2018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个翻译版本比《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翻译的这个节选阅读感更好一些,但是还是又下载了原版,打算进一步再次阅读)

  《夏日走过山间》全书记录了从6月到9月(这个地方只有两个季节,春季和夏季)山间放牧途中观察周围植被、动物以及岩石的日记。节选了7月8号至7月14号部分,但我觉得这部分其实不是全书最让我喜欢的部分。书中描写杜鹃花让羊儿中毒、牧羊人的孤独、牧羊人裤子上鲜活的标本采集等等小故事,以及作者在一个小花园般的林中碰到了——熊,碰到熊的惊喜,害怕中带着喜悦的观察,终于被熊发现了,僵持的对峙,读到这里,我感觉到了作者的疯狂。林中的生活,危险中透着无比的满足。“无论是对财富与名声的向往和希望有多急切,也无法与我对这计划的兴奋和愉悦相比”来描述他的高山旅行,有一天我也能放下这些,就可以开始属于我的高山旅行了。

  《沙郡年记》和《赛尔伯恩博物志》都有大量对鸟类的描述。明天刚好约了鸟友一起观鸟,对这些家门口观鸟的生活特别向往,很遗憾2018年一直没能去东滩观鸟,自从听过东滩一位老师讲课以及模仿某种鸟的叫声,一直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每个时间都有属于这个时间的鸟儿歌唱三点三十五分的田雀,到知更鸟,到黄鹂,到三点五十分的蓝鹀(wu),各种声音都被这些鸟类学家们珍藏在记忆里。一位优秀的鸟类学家,可以从鸟叫、颜色、飞行姿态等来分辨鸟。

  沙郡年记8.8(美)李奥帕德 / 1999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塞尔伯恩博物志8.4[英] 吉尔伯特·怀特 / 2018 / 九州出版社

  最让我喜爱的应该就属《园丁的一年》,描绘了一个花痴的四季日常。园丁与魔鬼签订契约肯定跟艺术家与魔鬼签订契约不一样。艺术家通过签到契约来得到灵感,最后也变成魔鬼。而与园丁签到契约的魔鬼,因为代价太过昂贵,会希望园丁去天堂。园艺狂魔是没有真正的休息的,因为时间太过珍贵,保守估计园丁需要以前一百年时间来充分测试、学习、欣赏他所有的植物。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个花痴怎么能看上这么几盆花一上午,但你可知,他已经看的满心欢喜,与昨日又是别有一方风味。每个园艺师,都是踩着植物的尸体进阶成长,你只有不断地侍弄这些植物,才能了解它的喜好脾性,所以日本家族式的种植一种植物真是非常明智的。

  一个园丁的一年8.0(捷克)卡雷尔·恰佩克 着 约瑟夫·恰佩克 绘 / 2018 / 新世界出版社

  《瓦尔登湖》确实我还是无法再次拾起阅读,需要再搁置几年,来反馈年少时囫囵吞枣的阅读。梭罗在瓦尔登湖边,自建木屋,自耕自足,一周一休,只有这样近距离的接触,才能品味这里的美,就如他所说,火车从来没有停下来观赏一下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但人类的天性使然,就算惊鸿一瞥又怎会忘记它,火车上的司机等才是最地道的瓦尔登湖导游。

  瓦尔登湖8.4[美] 梭罗 / 200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整本书,从八位自然信使的笔下,自然的勃勃生机跃然笔上,“爱和饥饿”支配者生物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最原始的欲望与满足。敬畏自然,在自然面前我们是如此的渺小,一百多年前的他们和我们在这本书里神交,交换着对自然最真诚的向往!

  一百年,可能就是一棵树的长出,与我们可能确实一辈子,我们看不到自己播下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林业的困难,不断选育,不断栽种,但我们已然看不到那一片郁郁葱葱。

  。 最后的扣掉一颗心,因为书中特别是植物相关翻译特别混乱,不停的还要再去翻阅原版书查证(不确定的时候可以把原文中的英文或者拉丁名标注上,有几位的译者就有这个习惯,不管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的距离,都会存在一些差异),拉丁名最基本的斜体也没有注意,节选的时候请注意拉丁名的完整性。

  碎碎念:

  不管是这类的自然文学、还是相关纪录片,看完以后,我只想去隐居山林,回归田园。

  毕竟读了那么多年的植物了,其他相关的土壤、生态、昆虫、鸟类都略懂皮毛,也可以糊弄糊弄外行!

  这本书就是一个行走的种草机,至少要追加阅读8本,期间已经忍不住把《夏日走过山间》阅读完了,还被最近看的纪录片《人生果实》里面那句“孜孜不倦,不紧不慢”碰撞了一下灵魂深处。

  风吹枯叶落,落叶丰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人生果实 (2018)9.62018 / 日本 / 纪录片 / 伏原健之 / 津端修一 津端英子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读后感(五):自然中的美

  从小我就喜欢艺术,然而对于艺术的定义却一直模模糊糊,后来觉得美的东西就是艺术,结果对于美的定义我也说不出来,在后来我认识到也只有大自然是最美的。每当我有时间的时候,都会去山水比较多的相对科技不发达的城市旅游,朋友们到那种地方是为了拍照,而我则是为了感受大自然。对于自然的了解方式有很多种,这本《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是相关书籍中最有特色,也是最幽美的一本,还没等翻开就已经被它的外表所吸引了。

  书籍的装订好坏决定着读者对于它的第一印象,并不是说内容好就可以了,有的时候一本书就是拿起来就放不下了,然后试探性地阅读几页,接着就被内容所吸引。对于书中这些照片的看法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真正理解,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那种氛围的人是想象不到那种感受的。不过本书的作者很巧妙地用另一种方式帮助人们理解这些图片,本书收录了与自然相关的几部经典作品,这些作者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遍读下来很快,但是能够让读者有一种想要反复去阅读,细细去品味的冲动。

  这些作品绘画出了一幅大自然的拼图,想要感受自然有两种方式,一是亲身去体会,二是闭上眼睛去回味,这本书只不过是把细节之处提取出来,读者能够轻易去体会,这就方便了许多。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做瑜伽一样,它能够让读者身心放松,并且也达到了互动的效果。这本书也需要读者的努力,因为这本书毕竟只是连接读者与自然的线索,真正接触还是需要靠自己,很多精神方面的建议也是需要时间来体会的。

  现在人们的工作对于脑力的活动有很大需求,所以说一天下来精神方面难免会疲惫不堪,这样一来很容易迷失自我。有效的放松也有助于对身边环境增强感知,感受身边人的心情。本书不仅仅是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力,其实本质是提高对于自我的感知力,当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才能行动起来。这是一门心理哲学,想要学会是需要日常的积累的,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当你真正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发现自然的美的时候,也就真正的了解了本书真正要表达的思想。

读书是最美的姿态

  【梦里花落知多少】读书笔记——大江南北

  这本书摘抄做的极为主观,但凡打动我的文字我都誊写了下来,所以就不一一拍照了。

  另,实在是不喜欢扫描照片的效果,还是原照看着真实可爱。

  最后,如果觉得跟这个主页整体形象不符,管理员删了便是。

  大江南北:

  不知不觉看完一本书,历时半个月。三毛这本书已丧夫开始,以重建家园结束,也算是个圆满的结局了。本书后半部分三毛笔下的朋友同学邻居都热情亲切,房屋家装都温馨可爱,让我觉得三毛一定是一个内心充满爱和光明的人。。。所以她最后的结局真的好难理解

最美的姿态800字高中作文范文

  高中作文网权威发布最美的姿态800字高中作文范文,更多最美的姿态800字高中作文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中作文网。

  无忧考网高中作文频道为大家整理的 最美的姿态800字高中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 高中作文网频道。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最美的姿态,它活在你心中,向你展现出它的美态,你视之为你的目标,它激励着你前进。最美的姿态犹如阳光一般沐浴着你,如雨水一般滋润着你,如一条道路引领你走向成功。而在我心中,自强是最美的姿态,它让你对生活充满希望,让你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在舞台上一个弹奏着钢琴的九岁小男孩叫做刘浩,他视音乐为之生命,从小对音乐颇有天赋。刘浩自出生以来就双目失明,上帝虽然给了他不完美的身体,但也赋予了他另一双明亮的眼睛。刘浩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比同龄人的要高,他不输于其他正常的小孩子,凭借自己的一双手,获得了众多国际奖项。

  最美的姿态是刘浩在舞台上,手指在黑白键间来回移动,弹奏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

  顾伊颉——一位身高矮小的大学生,但是她的小身躯里却拥有着大梦想。顾伊颉因为自己身体矮小,在学校被人嘲笑过,但她却总能笑对生活。她对自己的生活安排井井有条,她不因为自己的身体有缺陷而放弃自己的生活,她努力最求自己的梦想。当她在求职节目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取得自己梦想职位的时候,她的一切付出都说值得的。

  最美的姿态是顾伊颉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的那股不服输的力量,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她身材矮小,但她是“生活中的巨人”。

  在电脑前面一位坐着轮椅的女作家正在专心致志的写作中——尹书君。尹书君因一辆高速逆行的轿车而让她高位截瘫,失去了双腿,但她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尽管每天都只能躺在床上,但她却会用她的笔和纸记录下她每天的感受。她对生活的不放弃成就了一本著作《“折翅天使”与生命对话》,她的事迹被人门所称赞,这让更让尹书君对生活的希望,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写作中。

  最美的姿态是尹书君自强不息,致力于写作时的专心和她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最美的姿态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你不放弃生活,不放弃梦想,不放弃机会,或许在别人的心中你就是那最美的姿态。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倾听,教育中最美的姿态

  邢台县会宁镇中心学校 郭秀红

  早于几年前就已经拜读了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记得那是教育局暑假期间的推荐书目,更是深深记得当时对这本书的爱不释手——真的很少有那样的触动和欣喜,用“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形容当时的我一点不为过。今天和大家再次谈起小豆豆,更是勾起了我潜藏心底的那些感动……

  小豆豆是一个才上一年级就已经两次被学校退学的淘气孩子。就是这样的小豆豆,却一下子喜欢上了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因为第一次见面,小林校长对小豆豆说:“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听。”校长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一直专注地听着。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这里是读《窗边的小豆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一个校长,居然有耐心听一个“问题孩子”在别人看来毫无意义的“碎碎念”,这其中包含着怎样博大的爱心、耐心和怎样的教学艺术,这是黑柳彻子一生的转折点。而这个时间就是改变她的关键时间,这个事件也是改变她的关键事件,而小林校长更是改变她的关键人物。

  让我们再充分体验一下小豆豆的“淘”——她正在学校后面没事闲逛,看到路上放着一张打开的报纸,这下她高兴极了,老远就加快脚步猛地跑了过去,一下子就跳到那张报纸上,结果“扑通”一声掉进了齐胸深的淘粪口里。原来这是清扫工在打开淘粪口,怕臭味飘出来,临时盖了一张报纸在上面,……。类似这种自找苦头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过,遇到发生这类事时,校长绝不把豆豆的爸爸妈妈找到学校来。对其他同学也不例外。这类事总是在校长和学生之间来解决。就象当初到巴学园那天听豆豆讲了四个小时一样,不管哪个学生惹了乱子,校长都能听他们的申辩。即使是文过饰非的辩解也能听下去。而且当“那个孩子确实做错了事”时,或者那孩子承认“自己不对”时,校长也只是讲一句话:“去认个错吧!”

  正是有了小林校长的倾听,才能使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才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小林校长,世界上很可能又多一个问题儿童、问题少年以至于一个一生一事无成的人,而不是一个优秀的畅销书作家、著名的节目主持人、一个为世界儿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学会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尊重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小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正是小林校长尊重了他们,他们才把校长、老师当成他们无话不说、完全信赖的朋友,虽然这所学校破旧、简陋,但在孩子们的眼里心里,却是一所顶顶上等的好学校、是一所天天“乐不思蜀”的巴学园。

  法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让我们用心聆听,教育即倾听,倾听即教育;没有倾听,就没有教育;只有倾听,才能有教育;只要倾听,就会有教育的真正发生。倾听是教育生活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块,这块骨牌在一些学校、一些课堂、一些家庭摇摇欲坠,现在真的到了应该“扶正”,让它挺立起来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大家都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

  校长需要倾听教师,创新学校管理,需要有不同的声音,需要让更多的人拥有“话语权”、“发言权”。对于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指责的意见,校长要学会倾听,用包容的心态去接受,从“杂音”中听出“门道”、“学问”,听出执政理念、管理智慧。这些“杂音”中,往往蕴含着学校管理的新策略,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恰恰是被校长忽略的、需要改进的问题。同时,校长更要善于接纳那些“脸红脖粗”的教师,静下心来和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消除隔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校长只有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采纳大家的建议,校园才能更加和谐,学校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老师需要倾听孩子,小林校长经常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并且不断的鼓励他们,他对小豆豆经常说一句“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他经常对高桥君说一句“你绝对能做到”。从而孩子们是幸运的孩子,他们能够获得第一,拿到奖品。蹲下身子是倾听的必有姿势。倾听优秀学生的,还要更多倾听弱势学生的,倾听他们微弱的声音。倾听弱者声音,是一种可贵的偏爱,一个优秀教师就是要有一双偏听偏爱的耳朵,就像小林校长一样,偏听学生的词不达意,偏听学生的童言无忌,偏听学生的啰里啰嗦。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将他们的想法真真实实表达出来。作家刘墉说:听话是,集中注意力于说话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德性!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更是说明了倾听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做为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学会倾听,努力成为“耳治模范”。

  家长也要倾听孩子。从倾听中感受孩子对周围世界认知的疑惑。小豆豆的妈妈,倾听了孩子的想法,她对小豆豆说:“我们去一个新学校看看吧?听说那里很不错的呢!”她就能够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消除小豆豆的自卑感。我们也一样,当孩子会兴冲冲想告诉你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或是孩子想诉说一件委屈的事情,请你听下手中的活计,抑制住你满腔的怒火,听孩子把话说完,你尽量不要打断孩子,你需要做的只是先听孩子把事情说完,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是共情的力量。要学会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童真的心里有什么样的需要和渴望,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要在倾听中,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听完孩子的倾诉后,你再敞开怀抱,根据自己的阅历,给予合理的建议。

  倾听是一种修养,一种胸怀,一种气度。学会倾听,你就会变得优雅,宽宏,大度。学会倾听,你将会受益无穷。我们之所以有两个耳朵,只有一张嘴巴,或许是上天让我们少说,多听,多想。因此,让我们都学会倾听吧!

  本期责编:郑建菠

《自然,万物最美的姿态》的笔记

  我们将富含松脂的木柴和树枝堆起来,火堆闪耀着日出般的光芒,几个世纪以来凝结在木柴中的夏日艳阳,缓缓地化作火光回归世界。

《最美的姿态》阅读指导课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 指导学生以课内课文为圆心,课外阅读为半径,扩展阅读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内知识的迁移,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2、 探讨主题“美的姿态”,合作交流。使思想逐步深入,形成鉴赏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

  3、 理解“美的姿态”是精神内涵的一个外在体现。美的姿态不单纯指优美的外部形体,更是一种精神内质。

  4、 阅读文本,发现“最美的姿态”并能在生活中去发现这种美,阅读生活,感受并热爱语文。形成大语文的理念。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内外的有关阅读,发掘“美”的真正内涵,培养“美”的人格。

  2、指导学生学会用摘录、概括内容和写读后感的方式读书。

  教学重点: 1、搜集相关作品,体会美的内涵。

  难 点 2、交流并进行思想碰撞,明确美的深层含义在于精神层面。

  课前准备:学生带来平时的课外阅读材料,交流并彼此推荐好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 课内启迪,灵光乍现。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她的短文《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了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混沌未凿的大理石中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与这些普通的自然物相遇,诗人和艺术家看到了美,而生活在美中的人总是幸福的。

  我总听人抱怨:我们的生活太无聊了,遇到的总是鸡毛蒜皮的琐事。我不知道同学们在琐碎的生活之余,是否能够在阅读的天地中去发现美。人们常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家往往能够捕捉常人不易发现的美,并把其中的美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那么,我们今天这堂阅读课的目的就非常明确,去探究作者能够发现美的原因,借作者慧眼欣赏美。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黑格尔

  “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化 ” -- 柏格森

  “美在象外 ” -- 司空图

  “美是自然的人化” -- 李泽厚

  这几句话说的是美的内涵及其外在表现的关系。作家总要借助一种具体物象来表达美。这一具体物象往往凝固在一瞬间,幻化作一种姿态。这就是美的姿态。这种姿态在我们看来可能也是美的,抑或很平常,甚至是丑陋的。但作家总能看到非凡的美,并神奇地赋予这姿态以耀眼的光辉,使读者感知到美,并和作者产生共鸣。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否欣赏作者为我们描摹的种种美的姿态呢?试以教材为例。回忆哪些作品中的姿态在你眼中是最美的呢?

  (生答,视情况举例引导)

  举例1:夏日里一池袅袅婷婷的碧荷在我们眼中是一种美的姿态,而在作家眼中,它们的美有着其深层内涵,所以他们的作品富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传世名篇。

  咏荷的千古绝唱要数周敦颐的《爱莲说》莫属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不仅具有形体上的美感。它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态是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情操的写照。“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态象征着高洁人格。这种姿态是最美的!

  现代作家朱自清也写过有关荷花的一篇经典之作--《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清华园中的这一池月光下的白荷使作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灵魂暂时的放逐。它使作者在淡淡的忧愁中获得淡淡的喜悦--那就是自由。“荷塘月色”又象征着自由的精神世界。这种姿态是最美的!

  举例2:伫立远望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很平常的姿态。但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使我们为之涌起心中的感动。为什么呢?因为毛泽东的伫立远望,立在苍茫大地之巅,望的是中华国运兴衰。他此时此刻心中想的是中国的前途该何去何从。他心中牵挂的是国家社稷、黎民苍生。这种忧国忧民的姿态当然是美的!

  举例3:下跪这一动作在我们平常人看来是屈辱的。但在《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中,勃兰特的惊天一跪,被誉为“欧洲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受到全世界的称赞。为什么?从个人角度看,“男儿膝下有黄金,”他的下跪是一种耻辱。但从国家角度看,他的下跪使千千万万德国人的灵魂受到了救赎。他们终于洗刷了德意志民族在法西斯战争中犯下的罪恶,灵魂得到了解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全体德国人希望勃兰特下跪。德意志民族及其子孙终于可以重拾尊严和世界人民平等地站在一起,重新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一跪的姿态是最美的!

  根据上述内容,能否谈下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美的?

  (可随意发言,适当引导。深入探究可留待阅读思考后。)

  明确:美是具体物象承载的一种精神内涵。

  二、 课外阅读,含英咀华。

  同学们是否在你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也发现了这样一种最美的姿态,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呢?要想获得这样一种深刻的理解,必须用精读的方法。

  1、阅读方法点拨。

  ①这种按照顺序,逐字逐句仔细认真阅读,对全篇、各段、各句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读书方法叫精读。古语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精彩之处不妨作读书积累卡。

  ②读书积累卡:读书时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录下来并把感受、启示写下来。或把相关情节概括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启示。

  2、自主探究。

  现在大家在读本和课外读物中去寻找一种让你认为最美的姿态。书籍种类不限,文摘、期刊或者报纸都可。内容随意选择。

  要求:每人选择一本读物。精读一篇文章,制作读书积累卡。之后小组轮流发言。

  (视学生发言情况,引导其体会美的深层内涵在于精神层面。)

  3、美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我看来,艺术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词句、色彩、声音把您心中所有美好的东西,把人身上所有最珍贵的东西--高尚的、自豪的、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来。”

  --高尔基《文学书简》

  明确:美有多层次的内涵:

  美的姿态可以是一种优美的外在形体:它是“杏花春雨江南,骏马西风翼北”;它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它是“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美的姿态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内涵: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说的是个人的情操坚守,这是一种最美的姿态;孟郊的“临行密密缝,为恐迟迟归”表达了世间最伟大的亲情--母爱,这是一种最美的姿态;贾平凹笔下的丑石在山村中静卧是一种最美的姿态,这是一种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坚毅和勇敢;文天祥过零丁洋时的姿态是最美的。他有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赤胆忠心。

  三、 阅读生活,深化理解。

  惟有精神的美,才能超越岁月的雕琢,劈开时空的隧道,拥有永恒的生命力;惟有心中存大爱,才能拂去世俗的尘埃,跨越灵魂的枷锁,获得永生的自由。

  阅读书籍使人耳聪目明,阅读生活使人视野开阔。

  残疾人金晶用残弱的身躯保护火炬是一种最美的姿态;地震中教师在最后用自己的身躯护住学生是一种最美的姿态。真正美的姿态承载的是一种人性之美,精神之美。阅读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最美的姿态。用你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体会美,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人格的提升。愿同学们在阅读世界中收获美,在内心世界构建美。

  [《最美的姿态》阅读指导课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最美的姿态阅读答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4。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5。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6。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7。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8。《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9。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10。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导语: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着。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张爱玲散文读后感,提供给大家参考阅读,希望你们阅读愉快!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一

  张爱玲说:这是真的。美丽的女孩,经历了人世种种磨难,到后来她应该是失去了青春和美貌,但却依然记得那个春天,那棵桃树,那件月白色的衫子,那个年轻人,以及他说的“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的短文少,《爱》是其中一篇绝佳。

  短短的三百多字,穷尽了人生所有不如意。总有许多人为了文中男女主角的错过而扼腕唏嘘。不是平行线,他们有着最甜蜜的交集,但是两条线的交点是那么微小。短短一句话的时光,他们相遇相爱,却也带来一世相离的苦楚。天意弄人,最美好的初恋情怀因为意外成为无奈和心酸。然。

  可是这短短的三百多字,又是包含了多少的甜蜜。困厄可以有很多,可以铺天盖地、惊险袭来,但在这苦难中,唯一需要用来支撑自己的,便是那一瞬的爱。女孩从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中生存下来,是因为她内心深处有着最纯明的渴望。她永远记得,那个春天美好的爱恋,她是希望能再寻回它的。所以她可以一直坚持,一直铭记,哪怕岁月更迭。“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刚巧赶上了,给她送来了能够作为一生财富的爱,丝丝缕缕,无尽绵长。这一辈子也该足够。

  每次当我想要读读张的作品的时候,我总会去重读《爱》,也总会想起奶茶的那首《原来你也在这里》:

  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过去 /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才隐居在这沙漠里 /该隐瞒的事总清晰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喔原来你也在这里 /啊那一个人是不是只存在梦境里 /为什么我用尽全身力气却换来半生回忆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若不是我救赎心情 /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喔原来你也在这里

  奶茶的能抚平人的悲伤的治愈系声音将张爱玲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这篇文章诠释得恰到好处,《爱》是苍凉惆怅且无奈的,尽管她没有动用痛彻心扉这样的词来写这个故事,但张的看似平静的语言却隐藏了无限的悲哀,这里面浅浅的哀愁的情绪就像名贵的香水,不管你离多远闻,怎么努力地闻都是这个始终不变的味道,若即若离,却让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而《原来你也在这里》却有着温暖的曲调,奶茶用她暖暖的声音,填补了张爱玲半个世纪多的荒芜,终于圆满了这段错过后终于相聚的爱情。

  平淡的文字道出了所有的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质朴却坦诚,美好得令人心痛。也许在他们无法相守的以后,女孩曾努力地把自己当做一个被人看低的侍妾,但她总是会记得那一句平常得无以复加的“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吗?”。那时的她,干净美好,全身上下都是纯洁的细胞,单纯的思想使她曾让她对未来充满了希冀,也始终安静平和地生活着,可是当岁月剥夺了青春,只留下了斑驳的印记在脸上与心上的时候,只能回首望望年轻时的简单记忆。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还好他们之间有过那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岁月纵然无情,但前世的多少次回眸才换来这次的不期而遇啊。

  张爱玲曾说过自己的创作理念:“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是一种启示。”《爱》大概是将这样一种苍凉描刻得淋漓尽致。而正是在这样简略的苍凉之下,才能集显爱的伟大与真挚。张爱玲自身的经历也算坎坷,幼时特殊的家庭际遇让她更懂珍惜、守护爱,而后来爱情的失败,她该是更看透了情这一字的。智慧如她,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构划一个爱的完美世界。拿得起,怎能轻易放下。纵然自己无法得到,也可以将之放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时时惦念怀想,也算是一种苦涩的浪漫。她便是这样的人罢,只是这样的人在这世上又有几多。所以,文字中也无可避免地透露出苍凉。这似乎是对现实的嘲讽,也是一种悲哀的无可奈何。

  多希望这样一个美好的女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但我想,即便不能,她也是可以淡淡一笑,然后归于平静的。因为她大概已经明白,什么是为爱而生,向爱而死。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二

  私以为这样的雨天,倚窗而坐,沏一盏清茗,读上半卷宫词,几篇散文实在不失为一件美事。在这喧嚣的城市中,偶尔附庸风雅仍是极为必要的化用襄王登兰台之宫时慨然之言:快哉,此雨!

  的确,这样的雨天邂逅爱玲的散文实在别有一般滋味。诚然,爱玲的散文远不及其小说为人所称道,但寥寥数语间仍可见那份独属于爱玲的惊心,冷艳。别人笔下千篇一律的温润缠绵到她这里竟是这般阴森,灰暗。

  是的,这才是爱玲,绝代风华的爱玲。虽然顶着才女头衔的她的名字几乎至于家喻户晓的地步,然而对她的了解和喜爱实在是小众的,甚至于将她当做那一派上不得高台盘的言情作家,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

  爱玲的文字之美不在于情节,不在于辞藻,单单在那一点阴森的灰暗,那一丝惆怅与绝望,是真正的缠绵。

  所以曾经有有识之士谈到爱玲小说的改编剧,认为即便是王家卫都无法拍出那份味道来。《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这几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曾被改编过数次,无一例外,都是失败之作。电影电视剧,讲究的是市场,是营销手段,所以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喧宾夺主,哗众取宠,抛却了本身作品的内核,基调,转而追逐大众的浪漫调子。实在是大错特错,尤其是类似于《倾城之恋》这样疑似大团圆的剧本更是惨遭毒手,私以为《倾城》的惆怅无奈不亚于《沉香屑》。所以说,许多人眼里的爱玲根本上是称不上才女与绝代风华的,或者说,他们所认识的,根本不是爱玲,因为爱玲的情怀,她的愁,人们不懂。

  看过爱玲的照片,实在称不上是一位美人。然而,她身上所透出来的那一份冷艳高贵却是直逼你的眼目的。曾经有人拿民国时代另一位有名的才女林徽因与她作对比。林的确也是难能一见的才女,然而不同的是林的美丽是明媚的,是较为贴近生活的,换言之所有女人都愿意自己成为林徽因,但是鲜少有人希望自己是张爱玲。爱玲的风华似乎全靠那一份冷艳的气质。那为什么说林也是难能一见的绝代风华呢?因为这两人的美不是源于外表,而是内心,才华使之出众。所谓美人,未必需要秉倾城之貌,最重要的还是蕙质兰心。试问谁会喜欢一个双目无神,空洞乏味的木头美人。单凭美貌,无人能真正做到风华绝。我们现在形容美人的倾国倾城一词最早源于汉武皇后李夫人,而让阅尽无数美人的汉武帝终生年年不忘的原因却是她最后拒见圣颜的聪慧之举。而即便是以红颜祸水著称的杨贵妃,她的美丽也不是空有美貌的,通音律,善霓裳舞,这些都表面杨玉环可并非只是一个木头美人。

  说回爱玲的文字。其实我一向是非常反感学校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鉴赏方式的,这种鉴赏仅仅只能停留在辞藻的层面,即使对情感的品位也太过于格式化,而不能深刻到韵味。真正好的文章往往不会是因为它华丽的辞藻,它往往只是一种共鸣,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并不是这些条条框框,简单粗暴的赏析所能表达的。对爱玲的文字,我想起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花语:任是无情也动人。然而,她却也不是无情,反倒又是一种薄情转是多情累的感觉,是的,这一切的一切,完全靠的还是一种感觉。

  今日本来不过是心血来潮,却不想洋洋洒洒倒是写了这许多,似赏析又不是赏析,然而,依旧还是觉得有些亵渎了这份怦然心动,反倒败兴当真是悔之悔之!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 的命运。

  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

  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

  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

  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 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 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的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被骗,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 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

  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另一种世事动乱吧,爱情也像《倾城之恋》里面的男女主角样,苟合着。张爱玲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 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

  《金琐记》里那个贪婪的七巧,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早早地被腐烂的空气埋葬。

  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 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丫头即如此轻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初是以“姨太太”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达性格的“扭曲”呢?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贵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别人(确切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因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如小说中说道“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的跟怒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怒亲了”。再如儿子,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妇被残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 替身 。不到半年,也吞烟自杀了。

  其实,人性中本来就有卑劣的一面,它所呈现的姿态完全就由它所处的环境而决定,在一个美好,自由、相互尊重的环境中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全面激发,时刻体会到爱意的人,才有能力将爱传递下去,而在被压抑被摧残的环境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被煽动起来,一个处于充满危机、敌意气氛中的人,怎么会具有爱的能力呢,它只能出于本能的自卫,而自卫的方式也是具有攻击性的。所以,当张爱玲在塑造曹七巧这个人物时也许更多地是寄予同情,更犀利的批判这个使人变成鬼的社会吧。 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独有的诠释,把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万千风貌述诸 于文字留给后人品味与感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风情万种,性格各异,但又都是在那个时代中特有的产物,她们的命运跌宕起伏,让人揪心,充满着几许无可奈何,总激起读者的几许长叹。

  她就是张爱玲,永远的张爱玲……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四

  扣了张爱玲和读书笔记两个高帽子,惶恐自己承受不住自己对下文的期待,竟不知怎么写下去了。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这个时候,关了灯,躺在床上,和一部手机吐露出来的也是真真切切的心腹话了吧。

  那这篇读书笔记就记录自己絮絮叨叨的心里话。

  《流言》是张爱玲的散文集之一。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张爱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高中班级有一个叫做张玲的女孩,让我听张爱玲这个名字就觉得亲近。我喜欢张爱玲三个字读起来响亮。张爱玲原名张锳,母亲送她上学第一天,填名字录,觉得自己的名字读起来暗调调的,遂由英文名改成爱玲。通俗得越读越喜欢,也就不再换了。

  第一次接触张爱玲(我文中所有出现的张爱玲,意思是有关写张爱玲的书籍或者是她写得书)是在母校所在地——淮南,毕业半年正值冬天,因为孤身一人,漂泊了竟然想回到母校的怀抱,求她收留我,终究还是离开了。我在等火车之寄,百无聊赖,走进新华书店,不经意拿了一本书,讲得就是张爱玲的身世。

  因为自己当时孤独无依的处境,看到张爱玲凄惨的身世,不免觉得我同她一样。可惜要乘车,只读到3/4的样子,她去香港求学就戛然而止了。终究没看到她与她爱的人之间的故事,很是遗憾。可是,那本书的名字,封面是什么样,全然不记得了。记忆中冷冰冰的下午,一个书架,一排排书,一个女孩子窝在书架的脚下看同她一样可怜的人的身世,女孩的内心彷徨无助,脸上的神情却是同情张爱玲,也是在同情自己。这个画面轻飘飘,雾蒙蒙的不清楚,可是却怎么也散不去,深深地停留在心中某个角落。

  后来见到张爱玲一句极其经典的话: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成了“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成了饭桌上的一颗饭黏子,红的成了心口上的朱砂痣。

  写婚姻中爱情的逝去,几个比喻,就将爱情败给了时间,现实,琐碎,幻想说得是多么的通彻。然而她得有多爱胡兰成,才能写得痛彻心扉,是有多才情,才能有如此妙语。

  直到现在,决定认认真真博览群书,才下了决心,买了一套张爱玲,誓必要弄清楚张爱玲,尤其是她与胡兰成的爱情。

  保留着对张爱玲爱情故事的好奇心,《流言》里收集的散文,无一篇与此相关。不搞清楚不罢休的心态,竟然想接着一本一本地读。

  看《流言》时无时无刻不感叹张爱玲的想象与细腻。最后一篇《太太万岁题记》里,切开的青椒,成为耳朵的样式。主妇们清理每一瓣里面的籽和丝丝缕缕的棉毛,是在给孩子掏耳朵。还有“头发落下,披披拂拂”这样的叠词,我真是极爱极爱得。

  张爱玲看戏,看画,读诗,品他们出来的语言却又一种按她的喜好,鸡蛋里挑骨头的嫌弃。她也说过,相对于同龄人,他瞧不上得。所以我读得时候不免会想,既然你看不上,还看它干什么?心生厌恶之情。可是厌恶了,还要去看,是真爱了吧。

  我还极佩服张爱玲创作的素材都是身边之事,比如《被窝》,《说胡萝卜》,《雨伞下》。《说胡萝卜》行文二百字不到,就是说的一种用胡萝卜做得汤,没了。《雨伞下》更短,描写了下雨,没伞的人往撑伞的人身边躲,反而被伞边的雨帘子淋得更湿。穷人巴结富人,下场终究是不好的。冬日睡晚了,窝在《被窝》里睡不着的所思所想,中国人的,日本人的,欧美人的被子,床单之间的区别。这些都是一个人生活的情趣吧,看到觉得有意思的事,用有意思的语言写出来,回头再读,又觉得有意思,那么生活就是有意思了。

  《流言》中看得最伤心的一篇是《私语》,读了两遍,每遍都会抹眼泪。张爱玲自叙身世,凄凄惨惨戚戚,说她姑姑家无它本身是完整的,她是个外来人,所以才会经常打坏东西。她想念自己在天津的家。我想念很多人,为什么想念,就是因为见不到呀!我现在在上海如一场梦似的,不知是醒着还是睡着。就算和爸妈生活在一起,也觉得这儿于我不是我的家,我只是借住一段时间,借我爸妈一段时间。从小到大,跟着奶奶,暑假寄居在舅舅,姑妈家,从来没有觉得我有个家庭。所以我是极渴望有个家的,然后就是越渴望越没有。现在和爸妈一起时间渐渐长了,家庭的嬉笑怒骂也算体验到了,烦人但也甚是喜欢。

  《流言》中让我最惊叹的是《中国人的宗教》。“表面上中国人是没有宗教可言的。中国知识阶级许多年来一直是无神论者。佛教对于中国哲学的影响又是一个问题。可是佛教在普通人的教育上似乎留下很少的痕迹。就因为对一切都怀疑,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质的细节上,它得到欢悦——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知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世界各国的人都有类似感觉,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这“虚无的空虚,一切都是虚空”的感觉总像个新发现,并且就停留在这阶段。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吁,感到生命之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们并不因此就灰心,绝望,放浪,贪嘴,荒淫——对于欧洲人,那似乎是合逻辑的反应。像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人,一旦不相信死后的永生了,便大大地作乐而且作恶,闹得天翻地覆。”

  这是她有关生与死的思考。这也是我看来唯一一篇与她可怜身世无关的一篇。其他的就算是有滋有味,也无不能读出来冷清的孤独处境。一生如果因为身世可怜,就逃脱不了自怜自艾的心境真是可怜的。可是,可是……

  其他有关写作的《天才梦》,《写什么》,《诗与胡说》也给了我看书,写作上的指点。我学习写作的方式是看别人的文章,并且一点儿都不学习写作的章法,因为我怕拘泥了我的想象,所以总觉得我是野路子,写出来的东西不够正常,高潮,铺垫,留白……胡乱排序。所以也没那个自信向别人炫耀我写了一篇文章,你看看呗。更像日记,但是鲁迅不也是写日记出身的么,或许我这个也有可读之处吧。

  昨晚把《流言》放回到书架上,因为经常摩挲,封面边角泛白,我又想到我现在学得摄影,线条的艺术,只是又不太懂,只是觉得好看,有意思。用了“点兵点将”的方式挑到了张爱玲的《倾城倾恋》,取下可以活动的封面,想让她永久保留干净如新的样子。内页第一张的颜色是石灰泥色,一个字也没有。再看封面,一大群水墨蓝,像花,其他的也看不出来了。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五

  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

  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是要留给这个世界上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

  《小团圆》中,九莉本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可是赶上太平洋战争的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身的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当我们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却得了无果的结局。一定不会像张爱玲那么轻描淡写和释然,也许我们会绝望会疯狂,可张爱玲不会。她选择了并懂得接受。同为学生的我,倘若遇上这样的事,会万念俱灰的罢。我想,经过酸雨的洗礼之后,花木存活下来的尽管很少,但毕竟是有的,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她自己,经过不复柔和的历练。让我一下懂得,曾努力过的东西覆灭,一味想复原是无用的,我们记得,曾经那么努力地努力过就好。我们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有比别人多付出的过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来过、做过的证明,是我们最美的回忆。

  就正如一炉沉香,燃灭之后,冷却掉了,却还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还会有一道道沉香的余香,弥散着,余香,犹在……

  那是95年的9月,8号那天,张爱玲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得安静而不为人知,75个年岁,张爱玲就这样走过。她也一如那一炉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开始的,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让人们知道了张爱玲,如今她燃灭后冷却,依旧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无憾了。因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纪念她的爱情,证明她的存在,而且,还让太多人读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来过,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绵亘长存——她的经历,她和胡兰成之间,有太多故事和记忆,值得记得,却又最好忘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回忆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结束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却,余香犹在……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六

  两天时间,读了张爱玲的两部小说。《半生缘》和《倾城之恋》。以前总是听说张爱玲是位大才女,文学成就很高,但我终究是没有机会看看她的小说,这不久才从书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

  也许是因为那时的社会背景,那种时代的书特别是爱情故事,总是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完又觉得回味,还有隐隐的遗憾,感慨那种未始先了的情缘。

  这两部,电视曾播过的,只是我觉得原着看来的更有一番味道。我们现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点的,名著总要拿来拍成电视,却又拍不出书中那些味道,让人看起来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场景,世钧与曼帧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与流苏在墙下的细软耳语,抑或是曼帧被祝鸿才侮辱,在荧光屏上看来,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为看多了都觉得麻木。倒是从这些文字中读来,却从心底泛出隐隐的痛来。

  乱世的中国,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写文章,总要将深深地讽刺与影射融入到文中。张爱玲则不然,比起那些让人发冷的黑暗讽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质,将爱情写入到旧上海那种繁华背景下,也同样让人感到深深地震撼。

  说批评与讽刺,也有。你看张爱玲那尖尖的脸的轮廓,以及那昂起的头,分明是在冷眼旁观些什么。我看书,并不喜欢再去研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于我来说,到底是有些无聊。这些话,只能才疏学浅的说,但有些东西,也确实能读懂的。

  虽说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琼瑶式的缠绵,这也好,我总归是受不了那些的。虽说只看了两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说她的小说,绝对是悲哀多于圆满。比如《半生缘》这种让人遗憾感叹命运不公的结局,鲁迅有言,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我喜欢这句话,也表示极致的赞同。曼帧是美好的女子,终是被命运毁灭,她与世钧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毁灭。与其是说命运悲惨,倒不如说是社会造就这样的人与命。曼璐与顾太太并不是绝对的错误,旧上海物欲横流的繁华与压迫造就了这样的思想和顽固。这里,我却莫名的想起老舍笔下的祥子,同样是社会的牺牲者。呵呵,那时的中国,这样的真实的不在小说中的,还少吗。也是——那时的社会,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倾城之恋》中,流苏大概觉得这种结局是圆满的,她心中总是将爱情与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这个人和他的情,她认为就是得到了一个女人该有的圆满。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如此。

  《半生缘》里描写景致的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旧上海的弄堂,那样的弄堂,我未到过,只是在图片中见过,我却觉得有深深的压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帧与世钧并肩从那里走过时感到了一丝的温暖的情愫。那样的一线天中,也一定是充斥着我们所不了解的黑暗与封闭的陈旧的思想枷锁。——又或者是受《悲伤逆流成河》的影响?那本书中也有这样一个弄堂。

  倒是《倾城之恋》中,景致突然多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环境不同,所以环境精致了多?但我认为,那绝不是同一时期写的,这猜想大概是正确的。有时候看到这里描写的环境,并不觉得美好很多,也许是因为这里面,流苏总是将爱情与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许是她太精明了?

  不管如何,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与这些文字,我们终归是赞同的,不过也算名至实归,她的文字,读来,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悉松平常的场景,却能在温暖的时候让人觉得欣慰,悲伤的时候又让人觉得难过。作为虚构的故事,这就够了。

  看到她的小说我便又想到现在,让人可以回味的爱情故事真是越来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们这代人认可,只是总看到层出不穷的80后作家,延续着什么华美的残忍、明媚的忧伤。这样的书,我也爱看,毕竟是面向年轻人的,但读来,总觉得少一些中国小说的回味悠长与震撼人心。殊不知,这些非主流之风蔓延成主流,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味道了。

  在别人看来,我的这些文字,有人总要带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来真让人觉得悲哀。

  不管怎么说,愿中国名著可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老师应有的姿态——《我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教书》读后感800字

  老师应有的姿态——我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教书读后感800字

  读到戎老师提到的各种老师,我不禁去回想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遇到过的老师,印象深刻的唯有那些风趣博学的老师了。

  小学有一个音乐老师,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总要留出来给我们讲故事,我现在还记得他讲的那个《珍珠翡翠白玉汤》。初中的时候遇到一位化学老师,要求特别严格,但是他被他讲过的题目都变得特别简单易懂。高中的时候,两位语文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位是一个风趣的男老师,他喊我们的名字时总是不带姓,特别的亲切深情。另一位女老师则是特别有气质,她的课堂总是从容不迫,感染力十足。大学的时候,印象深的老师就更多了——有讲课特别激情而且搞笑的语言学老师,有学识渊博到古往今来随便谈的历史老师,也有上课风格与众不同力求学生自由发挥的心理学老师。

  每一位老师都是我很想去成为的那种老师。

  今天再想起他们,转身看看自己的教学教育经历,我却似乎没有和他们沾上边。课堂上我力求准确而失去风趣,课后我竭力保持严肃的形象而与学生拉开距离。我不禁扪心自问,等我的学生们长大了,他们还会想到我这个语文老师吗?他们会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越想越有些心虚。

  小学阶段,学生纪律和习惯至关重要,风趣的话似乎总是扰乱课堂的纪律因而被我摈弃。实则不然,仔细一想,若是和学生形成默契,达成约定,开心之后继续教学也未尝不可。也许,讲故事也可以被我提为课堂内容。虽不至于每节课都讲,也可以一周两讲,既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百家笔记网(m。simayi)也能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而学识渊博,则需要我的日积月累。以往受到的教育并不能完全符合小朋友的知识诉求。他们的想法是天马行空的,他们的好奇心更是波及甚广的,我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也需要一些百科常识,这样才能成为他们心里的一个独特的老师吧!

  我们常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成为老师的基本。现在我想,幽默风趣亦或是其他的风格,也是一个老师应该尝试去做的,这才是老师应有的姿态。希望以后当我的学生长大了,他们想起我时是带着微笑,带着向往。

  作者:郭清颖

  阅读全文

尚舞欣赏

  原标题:尚舞欣赏 | 用最美好的姿态 与你相见

  图 | 刘建辉、刘子倩 文 | liz 本期责编 | 王粒颖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天会出现那么一个人,怀着我们所珍爱的一切慢慢地走近,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等待。在等待中,变得更加淡定从容;在等待中,变得更加优秀强大。

  终于,我们在最美好的年华,最美丽的时节,最恰当的时机里遇见。点点滴滴的生活好似被赋予了色彩,绚烂而迷人。我们终于明白,不管是梦想,还是爱情,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值得等,值得爱,值得坚守与珍重。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尚舞》杂志!

  舞蹈改变生活

  《尚舞》杂志

  微信丨dance-fashion

  微博丨尚舞dancefashion

  采访(编辑)丨010-67132962

  广告(活动)丨010-67144681/18611787163

  市场(发行)丨010-67135284/13718662390

  订购详情丨扫描下方二维码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水中的蓝天林清玄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有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唯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向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记得从前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想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地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读了这则文字,你有何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水中的蓝天林清玄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有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唯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向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记得从前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想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地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读了这则文字,你有何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水中的蓝天林清玄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有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唯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向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记得从前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想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地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读了这则文字,你有何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相似的习题。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1096444.html

上一篇:初冬过三峡读后感

网友点评